▼
庵埠镇地处韩江下游,潮安县南端,是平原地区一个较大的市镇,人口约15万之多,现为县城所在地。庵埠历史悠久,古称龙溪都,置于宋元年间。镇之得名来自旧庵埠寨,旁边庵寺而称之。 庵埠善堂文化传承于宋大峰祖师,大峰出生浙江温州,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幼时聪颖,志气浩大,宋禧宗中进士,任浙江绍兴县令,后弃官立愿出家,法号大峰,阐扬佛教大乘禅宗妙理。大峰精于易经,地理勘术,故潮汕人虔诚信奉神佛,行善积德之风,代代相传。 庵埠民众为弘扬祖师慈善精神,以“苦海明灯、利物济世”为行动核心。 1922年8月2日,潮汕发生风灾,海啸正面袭击汕头、澄海、揭阳一带地区,数百乡村被夷为平地,死亡数万人;紧接着发生大瘟疫流行,死亡人数不断上升。当时国民政府赈灾不力,庵埠善堂遵奉祖师遗训,组织人力,于惊涛骇浪中,抢救伤者,掩埋白骨,超度孤魂,日以继夜,尽心尽力以救济,为海内外人士称赞。 自从庵埠各善堂遵循宋大峰祖师遗训,开展扶贫济困,施棺赠葬,施医赠药,抚恤孤寡。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善绩。 回顾庵埠善堂(本心社),创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当年适遇汕头、潮阳、庵埠各地鼠疫横行,庵埠茂龙乡尤甚,人心惶惶。偶潮阳仁济善堂派一位马姓转达祖师乩示,经仕绅聚议后,遂派陈佳海、陈江木、陈宏伯等前往潮阳塔馆仁济善堂恭请宋大峰祖师金像临庵埠祛邪驱疫,同时也派中医师陈拨臣来庵埠指导煎药配“符水”施予群众防治鼠疫,疫病才得以抑制消除。 嗣后由前清参将陈承田(字天鹏)与陈图轩倡议,始创立广济善堂本心社。祖师殿初设京果街讯治左侧。后迁于雨伞街,继而募款筹建祖师宫。其时风岐陇在秉利门对岸开水车铺的热心人士许亚糯,闻要用地兴建祖师宫,主动捐献该铺址,作为祖师宫之用。遂建祖师宫于秉利门对岸(即土尾桥南端木桥),1935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水泥桥,改名广济桥,1987年春折废。 广济善堂创建两年后,1901年再分出太和善堂,次年派生同奉善堂。1905年分山遂心善堂,1913年产生衣德善堂。史称庵埠五大善堂。 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1921年由张君可向汕头永泰街各行铺募捐消防手摇水龙车及部件配套设备,水龙带管则由香港一些商行集资捐赠。在雨伞街设立水龙局,义务为当地消防工作服务,队长由陈鸟必、杨海泉担任。 1929年选举张君可为总理,陈少豪为副总理。先后在月浦乡的纸木、庄陇乡的鸟角池,乔林乡之秦厝铺及山兜仔等地,设置义冢埔,收埋无主尸骨,净化环境。 1939年潮汕沦陷前夕,广济善堂属下扩大十三个分社。潮汕沦陷后,善举暂停。1943年日伪统治加上大旱农业失收,出现大饥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庵埠还流行霍乱病,致饿死病死者甚众,路尸、水尸遍地。广济善堂的社友杨海泉、林炳正、陈细边、杨钖钿等人,不忍野殍之尸骸腐臭,主动义务收埋,其棺材等费用,由翁盛沐之子翁树坤支付。 1945年8月抗日胜利后,慈善事业恢复正常活动,正副总理(即会长)由陈振之、张汉松担任。 1949年10月潮汕解放后,由于“左潮”原因,善举停顿,但会员仍经常为丧家帮工助葬服务。 1982年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广济善堂经陈耀钦、陈家瑜、林炳正、翁盛沐、郑远绵、周绵雄等倡议、筹办恢复。1985年设在茂龙乡前面五房公祠,正式恢复活动。继而在中山路楼巷口一块宅基地,向茂龙乡政府申请建堂址,获准后,众社友义务参与基建工程,1987年4月竣工,同时成立庵埠广济善堂福利会。 嗣后社友日众、善务日繁,由陈家瑜联系,征得堂后二轻庵埠食品厂一毗连临溪约二亩地的业主同意转让,申请茂龙管委会将该地拨助。扩建资金,估计需50万元以上,陈家瑜力主筹款,发动社友和社会热心人士及海外侨胞,香港乡亲募捐解决。奋力一年余,终于建成宋大峰祖师殿,总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呈现古庙式格局,美轮美奂,气派非凡。 广济善堂自1987年正式复办至今20多年,善举善绩甚多,如:扶贫济困,赈灾救灾,抚孤恤寡,义医义诊,兴学育才,修桥造路等等。每年七月中元节,春节前夕,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善绩斐然,博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回顾善堂创建至今一百多年来的起源与发展,从无到有,从停到复,从小到大,在于大峰祖师的博爱圣德,深入人心。也离不开当地党政部门的支持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以及海外侨胞,香港同胞乡亲的慷慨解囊捐助。上自会长、理事人员、社员、均悉心致力与慈善福利事业,不谋私利,不随意藉故向社会捐款,因此博得较好声誉。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