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潮汕,米饭和糜之外的副食叫杂食,众多杂食中,粿条最讨人喜欢,位置排在米粉、面条、面包之前。粿条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牛肉丸粿条,牛肉汤 牛肉丸和粿条,洒点芹菜珠而已,却叫每一个潮汕生人念念不忘。
上世纪70年代,物质极端匮乏,那时我在学校住宿,偶尔,食堂也会搞个素粿条汤来改善伙食,那可真是素啊,粿条泡汤放味精,汤面隐隐几颗芝麻大的油星,连葱都没有。可是,每一次都会让我们如节日般兴奋不已。我不嫌麻烦地排两次队,打来两瓷盆粿条汤,唿噜唿噜吃了个精光。现在无法想象,那时的肚子如何盛得下那两大盆的汤水。 记得小时候,星期天加菜,最常吃的是牛肉炒粿条,那时菜市场的服务程度没现在好,粿条叠成块状出售,买回家后还要切成条,然后撕散开。新鲜的牛肉片用薯粉腌嫩,芥蓝菜切丝,先炒牛肉片再炒芥蓝菜后炒粿条,最后将主辅料一起烩炒便成。烹饪虽简单,口感却无法比拟。 潮汕粿条的正宗做法为 汤和烩炒,荤素皆可,捞沙茶干粿则是移植北方炸酱面的做法,沙茶牛肉片拌粿条,非常适口。我认为这是改良极为成功的一个菜,它让潮汕人感到新奇,又使北方人觉得亲切。 正宗潮州方言对粿条只称“粿”,比如牛肉丸粿(汤)、炒素粿、炒笋粿等等,而不说“条”,也许是和广府所谓“粉”类似的方言减法。可是,我就弄不明白,粿条和粿有何关系呢? 最近看了一档有关老北京小吃的电视节目,惊奇地发现,粿条的祖宗竟然是粉皮。北京粉皮也叫米皮,最原始的做法是米浆蒸成糕,再切成条状。潮州方言称糕状食品为“粿”,比如甜粿、笋粿、芋粿等等,如此,粿条就好解释,先粿后条嘛,直观易懂。至于现在的摊皮法是后来才发明的,技术含量要比蒸糕强多了。其做法是金属盘子旋转于滚着的开水上摊米浆,米皮的厚度和均匀程度全凭师傅恰到好处的掌控,因此此法也被当做厨子的基本功之一。 和粉皮一同展现的还有米浆做的鱼儿,也叫漏鱼、拔鱼儿、蛤蟆骨朵(蝌蚪)。万变不离其宗,粿条也是有衍生品的,就是尖米丸,称谓不同而已。尖米丸是吃起来最省事的食物,扒进嘴,滑溜溜的丸子直接滑到肚子里,没牙齿什么事,真的如鱼儿游水。 北方的粉皮虽与粿条同宗,吃法却完全不同,一个全是凉拌,一个则非热不可。让潮汕人凉拌粿条试试,简直要他的命,北方人看潮人大热天摇着扇喝滚烫的那么一小口工夫茶,傻了,南北差别实在是很大。回到粿条或粉皮,不争的事实是,无论 汤、烩炒的粿条或是凉拌的粉皮,此物最让人喜欢的是滑嘴的口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