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汕头市图书馆馆藏古籍中,年代最早的是明朝肃王府刻本《洪武正韵》,距今大约600多年,属国家级善本,列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入选第一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可谓“镇馆之宝”。 《洪武正韵》是明朝洪武八年(1375)乐韶风、宋濂等11人奉皇帝朱元璋之命编撰的一部官方韵书。该书的编写目的一是为了纠正方音,二是欲行于诗赋科举。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唐宋音韵在长江以北多失正,命与廷臣参考中原雅音正之。洪武正韵继承了唐宋音韵体系,作为明太祖兴复华夏的重要举措,在明朝影响广泛。 据说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很不耐烦百官之中千奇百怪的方言,命乐韵凤、宋濂等人以“中原雅音”为准,编成一部官方韵书,这是中国古代官话的开始。由于和中国的传统诗韵不合,却和南曲演出的声韵较为合拍,《洪武正韵》为南曲声韵提供标准,也是当时南方人学说“普通话”的标准教材。又因为是“官韵”,所以是明代读书人写字、作诗的标准。 《洪武正韵》的编撰起因是由于自身的演变引起的中原官话的语音变动,从陆法言的《切韵》一直到宋代的《礼部韵略》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语音,所以本书的编撰原则是“一以中原雅音为定”。从记载中可看到《洪武正韵》是在皇上“亲阅韵书,见其比类失伦,声音乖舛”的情况下,提议修纂的。在这两百多年里汉人没编撰用以确定新规范语音标准的官韵,一直沿用《礼部韵略》。明代恢复了汉族政权的统治,为了全面复兴华夏,明成祖禁止了蒙元所编订的《蒙古字韵》,制订一部官韵是势在必行。因此,《洪武正韵》也是韵书革命的一种重要著作,对研究元明时代官话的实际读音具有重要价值。 《洪武正韵》的编排体例与《广韵》的编排体例基本相同,以四声为纲,韵部为纬,四声相承。全书共分76韵部,其中平、上、去三声各22部,入声10部。收有小韵2281个,各小韵之下先是反切,然后是注释字义。《洪武正韵》不仅是我们研究明代古音、明朝以迄近代音韵,乃至现代方音变异的重要凭借,而且也是研究文字、词汇和词义的重要资料。 汕头市图书馆藏《洪武正韵》十六卷,明肃府刻本,半页八行字数不等,小字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双边;鱼尾双对黑,无书耳;版高21.1厘米,宽14.6厘米。钤有“戊戌/状元”、“韩/炎”朱文印,“慕/卢”白文印。牌记中有“肃府刊”三个字,这是古籍版本鉴定的依据。“肃府刊”说明此书是属于“藩刻本”。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就把成年皇子分封到各地,成为藩王。这些藩王,不允许干预地方政事,但享有巨大的经济特权。其中一些好学的喜欢刻印书,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就是古籍版本学上所称的“藩刻本”。 按照古籍定级标准,这部《洪武正韵》被定为二级甲等,收入《中国古籍善本总目》。《洪武正韵》共十六册,破损情况定级为三级,急需修复。目前采用楠木夹板保护,收藏在恒温恒湿书库。
|
你是本文的第61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8 作 者: 王缨缨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