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用三弦、琵琶、筝组合起来的演奏形式,就是“潮州细乐”,是潮州民间音乐乐种之一。“细乐”是一种精细典雅的重奏乐,不仅指其乐器组合的细与少,更重要的是演奏技巧及乐曲处理之妙与精。演奏者按同一旋律,或紧或慢,、或烦或简,加花、造句,相互衬托,互相补充,即兴而奏,达到“始则江河各流,既则大海同归”,“协律和声”,“音韵和合”的效果。 “潮州细乐”实际上是潮州儒家的核心,它抛弃功利和人与人间的是非思怨,在乐中陶冶感情,平和心气,乐者乐,听者也乐,故潮人赞之“三弦琵琶筝,一听心就清”。而它在劳动阶层的心目中,也受到高度的热爱,他们把细乐与劳动结合起来,赞之曰:“三弦、琵琶、筝、锄头、糞箕、筐”包含了“雅与俗”,也概括了潮地的一种人文精神,它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写照。“锄头糞箕筐”是农业劳动创造物质的必需工具,这三者代表了锄地、培植、收获的整个完整劳动过程。故此,这三件劳动工具与潮地人民息息相关。而“三弦琵琶筝”却是代表潮地人的精神文明活动,用这三件高雅的乐器重奏和鸣,这正是潮汕文化久远历史与深厚积淀的写照,是潮地人一种陶冶性情,生命快乐永聚的溶体,故潮地人常之爱说:“三弦琵琶筝,一听心就清”这句话。这不是正好说明潮州人的灵性、品性与聪慧吗?是他们,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通灵超越的艺术珍品。 细乐渊源于宋代。潮州之细乐原系效仿硬软套乐的“三弹古套”演奏形式而来的。谓“三弹”者,就是三弦、琵琶、筝的演奏。这是古代传下的套曲形式,故称“三弹古套”,潮州细乐无论从用器到演奏形式均与他吻合。从潮州细乐的传谱来看,有古调劲套,古调软套之称谓。古调劲套曲,其结构及其技法相当严紧;古调软套曲,其滑软技巧、音律游移富有潮州音韵特色。这两类套曲均存中州古乐之踪影。清代嘉庆年间,黎族文人容斋在他记谱的北方民间合奏乐《弦堂十三套》的序言中认为以琵琶、三弦、筝和胡琴组成的合奏形式,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了。 另一说法是:潮州之细乐系潮州民间音乐大师洪沛臣所创。陈天国先生增在他的《潮州细乐》一文中载:“现在能追溯到的细乐历史,大概从洪沛臣先生(1866-1916)起。洪先生是当时潮州一代音乐名师,善琵琶、三弦、笙、琴、瑟等多种乐器······他平生善乐好乐,以乐会友,比他强的、他拜为师;比他差的,他收为徒。师徒与友之间没有严格界限,终以合乐传播音乐为乐趣。他常自己练琵琶,郑祝三弹筝,陈子栗弹三弦,三人合奏古调劲套软套和潮州弦诗乐曲。各人按自己乐器的特点,音型句法,依据同一旋律,各自发挥,相得益彰,投情入韵,深得其趣。” 俗话说:“千日琵琶百日筝,半世三弦学不成”此话既概括了细乐的乐器组合,又道出了学器之难度。 “千日琵琶百日筝”之意就是琵琶比筝难学,从“千日”与“百日”之解,也可理解为难学十倍。即学筝,可百日而得,而学琵琶,则需千日不可。而后半句“半世三弦学不成”,说明学三弦比琵琶、筝更加难,难到什么程度?难到学了大半辈子都难以学成。 何解?因三弦为无码乐器,音准、音位很难掌握,即便是千锤百炼,要做到一器抱胸,得心应手,并非而事。 传统的潮州细乐曲目分为“硬套”、“软套”、“活五”和“弦诗”四种。潮州细乐的首本传谱属“古调劲套”,来自于琵琶谱。“古调劲套”和“古调软套”分别来自于琵琶和筝两种专用谱。 潮州细乐的曲目,“劲套曲”有:《头板》、《二板》、《北斗》、《十八拍》、《小八拍》、《锦轮》、《春晴鸟语》等曲。这些均为套曲形式,由几曲到十几曲合组成套。“软套曲”有:《寒鸦戏水》、《昭君怨》、《月儿高》、《黄鹂词》、《小桃花》、《北雁思归》六曲成一套。“活五曲”有:《柳青娘》、《闺怨》、《福德词》、《背米》等。“弦诗曲”有:《大八板》、《千家灯》、《浪淘沙》、《凤求凰》、《西江月》、《春串》、《粉红莲》、《五月五》、《中秋月》、《深闺怨》、《柳摇金》、《挨书登楼》······等。 潮州细乐,在潮州这片背山面海,风景秀丽,四季如春,民性纯朴,历史上又经历中原古乐的侵融,儒家思想的熏陶的美丽大地成长起来。因此它有着永恒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参与性。生成这分合俱得之心乐,其雅可入文人学土书舍,其俗可献于闲间、农舍。这种以小群体合组协奏的配合,默契和谐,以礼待人,谦恭得体,把曲子演奏得如诗如画,具有着无穷生命力和朝华夕秀般的清新感,蕴含着浓厚的古诗词韵致。此的确是一个融古典音乐文化现一代新声之乐,这正是富有儒雅之声的天簌之音矣!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