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曲飘香 最新 图1张

    鼠曲草至今仍没有从良,原因没别的,只是“贱格”而已:无论是田野里还是村前屋后,随处都能看见这种长着白色耸毛,开着黄花的野草。“菜”字的本义就是采,采摘一切可食的植物。既然东西已唾手可得,种养也就失去了意义,自然也就少于诸如什么家花不比野花香,家菜不如野菜甜一类的怄气话了。
    将鼠曲草舂烂,糅合米粉做成鼠曲粿,是潮汕一种很重要的食俗。潮汕的粿品种类繁多,具有酬神、充饥兼保健多重功用,因此是农耕时代人神共享的美味佳肴。而在所有的粿晶中,鼠曲粿产生的年代最为久远,很可能是其他粿品复制的母本。举例来说,1997年被认定为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的揭阳乒乓粿,实际是“槟醅粿”之误。槟醅也就是爆米,最初只是与花生、芝麻和砂糖一起作为鼠曲粿的馅料,晚清之后才独立成为一种粿品。
    鼠曲粿还同时兼具龟与桃两大粿品类型的形制。龟粿就是仿龟背的圆形粿品,桃粿则是一头大一头小的仿桃形粿品。虽然制作时两者都有木制的粿模辅助,但形制不同,功用也就有异:龟粿主要是用于祈寿,桃粿则用于消灾。在现代,鼠曲粿在大多数场合已经丧失了供品的功用,变成了一种民俗小食。在这种背景下,将鼠曲粿制成龟形可能比现在常见的桃形更为合适。
    鼠曲又称鼠耳。作为食俗,最早的记载见于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是日(二月初二),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柈,以厌时气。”鼠曲有种独特的香味,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句“深挑乍见牛唇液,细掐徐闻鼠耳香”,做了很生动的描述。清人顾景星在《野菜赞》中说鼠曲:“二月生,叶如鼠耳,和米捣作饼。北人寒食尚之。”说明在清代北方还存有吃食鼠曲的习俗。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也提到鼠曲草,说浙东绍兴一带叫黄花麦果,吃沾是“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花黄麦果糕”。在四川,鼠曲草被称为棉花草,也常被用来蒸馍馍。据说藏族则是把棉花草晒干后搓成火绳,用来点火。西藏我没去过,也不知是真是假。
    潮汕因为四季如春,即使是寒冬腊月,鼠曲草也照样生长。因此传统的鼠曲粿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神上天”就开始做起,一直到翌年的元宵和清明,都是主要的粿品。在惠来一带,鼠曲粿都是做成龟形的,通常有盘子大小,用芭蕉叶垫底,名称也不叫什么粿,直接就叫鼠曲龟。我小时候在惠来住过,我妈是医生,因此“时年八节”家里总会收到很多农民送的粿品,印象最深的就是鼠曲龟了。那年代食油奇缺,吃鼠曲龟时经常不能油煎,而是用火烤。用米粉和薯粉做成的粿皮冷时很坚硬,用炭火一烤马上变得软糯,鼠曲的香味也扑面而来,那是怎样一种美食啊!

  

你是本文的第1081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