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在的人们也许想不到,这间小药铺及它左边的断墙残垣,竟然会是昔日澄海县鮀浦巡检司的故址(见图)。它位于老升平路8号,南边隔新庆里与天后宫(俗称老妈宫)相邻,北边隔几间老屋就是民族路。据家住在邻近地段的老人辈辈相传,并参考相关史籍记载得知:对于汕头渔村土著居民来说,大名鼎鼎的鮀浦巡检司原设置在蓬州所城。当清朝中后期汕头港逐渐代替樟林港而崛起时,清政府在汕头渔村一带(沙汕头渔村最初是由四、五个甚至更多的居民点共同构成的)设立营汛及厘站,守护海防和收取海关税赋、盐税等。那时专门负责地方安宁的鮀浦巡检司兵丁也时常巡查到此,有事时则派员到此蹲点过夜。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巡检司是一个什么样的基层政府机构。据史料记载,中国的巡检司始设于五代时期,其鼎盛时期是宋朝。一个巡检司视其分管地盘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和位置的重要性分别辖有几十到125名兵员之多,临事时甚至更多兵员。元因宋制,明清又袭元之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任务是负责州县所辖之境的缉捕盗贼奸尻,维护一方百姓生活的平静安定。另外,它分有京师、沿海、蛮夷地区等各种特定形态。巡检司没有行政裁量权,但有军事行动权、拘留逮捕权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其主事者,即巡检职位由八九品官员充任。 清咸丰十年(1860)汕头开埠,因为海盗多次出没汕头港,曾经劫夺妈屿岛海关库银和汕头埠商户及停泊港口的商船,治安情况令人担忧,鮀浦巡检司便派出分支机构长设于此。再后来,汕头埠迅速发展繁华,成为潮州府辖地中的亮点,洋人纷纷在此设立领事馆,惠潮嘉巡道也在汕头埠建成行辕(俗称道台),省级、府级等高官也频频到访。官场礼节上要求地方官员必须负责其迎来送往的任务,为便利各种交接手续和处理各种杂务,于是鮀浦巡检司就正式搬迁到汕头埠升平路头办公。 坐落在升平路路头的澄海县鮀浦巡检司衙门,其上部呈盖山顶琉璃瓦结构,其下部砖墙是传统的贝灰结构,大门之前有道木条护卫栅栏。整体上具备明显的明清官场风格。新庆里的巷道很窄小,宽仅容两三个人并肩行走,呈曲尺型状。当时巷内往北是巡检兵丁的宿舍与员工的住房,与巡检司衙门后壁相联的则是贝灰结构的官员住所,如今此建筑还在。巷道的曲尺型处往南设有一个中小型的木栅栏门,由此门进入是一间设于天后宫与关帝庙围墙后面的巡检司附属机构的办公场所和器械存放处等。巷北部的那些低矮的二层楼木质宿舍,几年前虽然已经老化有些倾斜,但大体上仍保存完好,可惜现在都被拆光了。民间还传说:清光绪三十年(1904)汕头埠约有五六万人口,当局决定仿照天津等其它通商口岸城市,成立新式的警署管理模式,以便更有效地维护社会治安。其时的警员中,部分来自原巡检司兵员。从这时起,鮀浦巡检司的实力、威望大为降低。在衙门周边出入的人员少了,数年后这里门可罗雀。到了辛亥革命时(1911),鮀浦巡检司的存留人员自知凶多吉少,各自收拾细软逃命去了。随后,“潮汕十三司令”中的一支民军司令拥军驻扎在这里。又隔了些年,某位全面掌控了汕头军政大权者便把这里拍卖,所得充为军饷,其中的一位拍得者是神业人员,他把巡检司改造成“龙尾老爷庙”。这个“龙尾老爷”就是明末清初流落到潮汕给民众治病,看风水的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现药铺中遗留有一个刻有“龙尾老爷”字样的石香炉,目前还遗留)。后来因该庙香火不旺,主人把地皮转让,新主人把它改成临街楼房,底层成为商店(隔壁一间是理发店)。目前的这间卖滋补品的药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一家中医诊所兼药店,文革期间是青草药铺,直到现在都是医药店铺。 美中不足的是该处鮀浦巡检司遗址一直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年初启动的整修老市区交通要道沿途门楼以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计划项目中,没有被列入首批修缮名录。希望在未来的老市区历史文化遗址修缮名录中,鮀浦巡检司故址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它是目前条件下唯一可能以较少的成本恢复的清政府地方政府政权机构,且富有人文景观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
|
你是本文的第61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6、4 作 者: 陈业建 文/摄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