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南海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最早在南海诸岛和相关海域生活并从事相关生产活动,最早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实施有效管辖。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时期,中国人的船只就在南海航行,并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发现了南海诸岛。我国的古籍有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东汉的《异物志》、三国时期的《扶南传》、宋代的《梦梁录》和《岭外代答》、元代的《岛夷志略》、明代的《东西洋考》和《顺风相送》、清代的《指南正法》和《海国闻见录》等,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南海活动的情况,还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南海的水文和气象特点,以当时民间的方式,为南海诸岛命名,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南海诸岛命名体系。中国人对南海诸岛命名,也被西方航海家引用,并标注在一些权威的航海指南和海图中。我国人民很早就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生产、生活和开发、利用活动。明清以来,中国渔民每年乘东北信风南下至南沙群岛海域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直至次年乘西南信风返回大陆。还有部分渔民常年留在海上站峙捕捞、挖井汲水、垦荒种植、盖房建庙、饲养禽畜等。考古发现,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上,曾有中国渔民留下的作物、水井、房屋、庙宇、墓塚和碑刻等。
    广东沿海人民是南海诸岛发现、开发和利用的见证人。古代潮州人,也是最早利用南海的海墘人。潮人居住在南海之滨,潮人很早就在河、海上驾舟从事生产、生活等水上活动,这里有着送潮人去远航的难得的季节风和海流。揭阳县的新亨镇,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发掘出土新石器时期的独木舟。有文字记载的史料证明,潮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就已在东海、南海这一带海域活动。从海上捕鱼到海运贸易,从出洋当“契约奴隶”到海上经商,南海诸岛留下了潮汕先人的足迹。潮汕沿海居民,背山面海而居,靠海生生不息。潮人早有“远涉重洋,从事运输”的习惯。潮汕人靠“蓝船”(即大帆船,船舷油蓝色,俗称“大眼鸡”)帆行于海上。因此,潮人也就早早掌握了南海海潮和信风的规律。早在清同治年间,揭阳人陈光臣就出版了《古今俗语》一书。书中收集了潮人出海的俗语有:“春东南,夏西北”、“东风做久着回南”。潮人就是利用这些季节性的风和水流特点,自如地活动在南海诸岛上,并与南洋岛国的人民和华侨保持着贸易往来。从本港输出的有砂糖、落花生、樟脑、柑桔等。汕头的锡器生产,其原材料多来自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南海航路为必经之路。“远在宋元之间”,潮人就“相率远去”,前往南洋各荒岛拓展。汕头开埠后,同治八年(1869年),就有20824名潮人移民至曼谷、西贡、新加坡,同治十一年(1872年)增至37013人。此后,逐年增加,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每年移民人数增至91100人。这些移民,大多移至新加坡及英属各地,其余的移至西贡、曼谷、苏门答腊。清宣统至民国二十年,每年移民多则十四五万,少则十左右万。回国探亲的华侨每年也有六七万至十万人。从汕头下南洋,从南洋回唐山,南海诸岛,在潮人航海者心目中,犹如汕头马路上的街路石,如数家珍。正如陈伦炯所言:“隔南澳水程七更,古为落潦,……气悬海中,南续沙垠,至粤海,为万里长沙头。南隔断一洋,名曰长沙门。……”
    潮汕平原及其周边盛产大米、甘蔗等农产品,既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农业用肥的大区,运输、销售农业肥料,是汕头埠一大行业。早期,潮人用以肥田的肥料是土杂肥、农家肥,如人粪、畜粪、荳饼、花生饼等。清光绪年间,英国的“德记洋行”商人首次将英国生产的化肥输入汕头。土制的荳饼肥受到挤压,人们纷纷用化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人们发现化肥对土质的影响甚大,也为了振兴国货,中华农矿公司到南海诸岛开采“雀粪”,制作肥料。民国二十二年出版的谢雪影撰《汕头指南》云:
    我国之西沙群岛,发现数千年积聚之雀粪,经中华农矿化验,确认适合农肥,当由中华农矿公司承采,销售各地,为数无几,殊难济事。现闻该公司为精益求精起见,拟将所产雀粪,加以化制,卑求适合,将来必有一番可观。
    以上这一段话,说的是我国在西沙开采雀粪的事,但却透露了如下重要信息:
    一、南海诸岛主权属于我国。谢雪影明确地说:“我国之西沙群岛”。
    二、数千年来,中国人就发现和使用着南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等岛屿和海域,岛上积聚着“数千年之雀粪”。
    三、自古以来,我国一直在开发和利用南海诸岛的资源。西沙群岛上沉积的雀粪,也是由中华农矿公司去开采的,并经“中央农矿化验,确认适合化肥”,开设工厂,化制雀粪。由此可见,其开采规模是相当大的。整个南海岛礁上积聚数千年的雀粪,就是在当时开采的。
    由此可见,包括潮汕人在内的中国沿海居民,是南海诸岛的发现者、利用者、开发者和保卫者,任何妄图从中国手中抢走祖宗留下的每一寸土地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你是本文的第152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9、25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