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质朴 意趣横生——泥塑《苦肉计》欣赏 文化习俗 图1张

    大吴泥塑,历史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巧夺天工,美妙绝伦,是潮汕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吴泥塑名艺人塑造出名作品,而名作品又催生了代代名艺人,人才辈出,名艺人吴金福就是其中之一。吴金福(1908~1964)自小随祖辈做泥塑,民国时期至抗战前夕,已成为大吴村名艺人之一。说起这位已故老艺人,我已撰文介绍了他的几件藏于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瓷塑作品,也曾听馆长说收藏有他的泥塑作品,但因每次到馆都是来去匆匆,没时间目睹其作。今适逢博物馆举办馆藏潮汕民间工艺精品展览,在展厅里幸运欣赏了他的《苦肉计》、《辕门斩子》等泥塑原作,顿觉在俗的题材里看到不俗的逸韵,令人欣愉。
    这屏《苦肉计》“文身”戏剧人物泥塑,每个人物高26厘米、宽11.5厘米,就是吴金福于1963年创作的,自1964年就一直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着,从来没有拿出来展览,所以对此作品人们几乎耳所未闻,目所未见。这出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说的是赤壁大战之前,周瑜苦思破曹之计,一日深夜,老将黄盖来到帐中,商议破曹以火攻为好,当夜二人定下“苦肉计”。此作品选择戏剧中的周瑜传各路将军帐下议事,准备抗敌,黄盖却极力反对,周瑜听后怒责黄盖的特定情节。表现的三个人物形象,居中的是武生周瑜,左侧的是老生黄盖,右侧的是老生诸葛亮,老艺人竟将此时并不在帐中的诸葛亮也给“弄上”,显得十分有趣,将多种形态、多种性格的相关人物组合在同一构图中,形成一组“戏出”造型,互伴互应,从中既有古拙质朴,意趣横生的艺术特点,又能体味到艺人那种独具匠心与精妙技巧。瞧!站在案桌后的年轻周瑜相貌堂堂,戴盔贯甲,背插护旗,右腿站立,左腿翘起,右手指夹着一根雉翎,左手指向黄盖,怒气冲冲地说:“看在众将面上,饶你不死,打一百军棍!”此时气得连袍服也夹在玉带上;左侧的黄盖须发皓白,五绺长髯飘洒胸前,身着战袍,上去转身向周瑜抱拳行礼;右侧这诸葛亮身穿头戴“太极”符号的袍帽,右手捻着微微飘动的长黑须,左手拿着羽毛扇,盘腿坐于椅子上,不发一语,露出此苦肉计瞒不过我的神态。三个人物形象通过有高有低,有正有侧,有动有静,姿态各异的对比手法,表现生动的造型形式,使之互为呼应,互为陪衬,可谓刻画细腻,生动逼真,形神兼备,呼之欲出,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戏剧舞台上表演的情景,令人无不为之喝彩叫好。作品在捏塑与彩绘上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民间传统的彩绘手法,在人物形象的盔甲、衣袍等敷色精当,色彩淡雅质朴,简洁明快,尤其是开眉点睛上更见真功夫,因泥塑坯吸墨非常快,一笔就是一笔,不可重复,所以彩绘必须下笔准确,嘴眼清楚,生动传神,达到神尽意足的艺术效果;袍服、桌裙上的纹饰图案描绘,用笔起止随意,似不拘法度,更显流畅自如、挥洒成趣的艺术表现方法。吴金福艺人以其炉火纯青的“塑”与“彩”之技艺,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动态、性格,注重传情写神,赋予泥塑艺术的个性美,使作品极富浓厚的地方民间艺术朴素的气息,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别有一番韵味,令人叹为观止。
    大吴泥塑“文身”的塑造技法包含了雕塑和贴塑二种艺术表现手法,一件泥塑作品要经过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道工序,采用雕、塑、捏、贴、刻、划、彩等艺术手法,其中的“贴塑”技艺有别于其它雕塑技法,具有浮雕艺术效果,成为民间泥塑艺术少见的一门绝招。这屏作品全部按传统技艺制作,取用田野间的“牛犟土”,经炼泥后手工捏塑泥偶之后,运用“压泥成片,摺片成衣”的传统技法,再给每个泥偶“穿衣”,并根据其不同形态做出衣褶。然后为凸现衣、袍、盔、冠上的不同装饰纹样,再以模印制泥片并细心地贴附上,这便呈现出多层次、多图案的不同服饰,经烧烤、上色彩绘、装配胡须、羽毛扇、案桌和椅子后而成,充溢着生活气息和质朴无华的本土特色。看似简单一件泥塑作品,艺人需花费大量的心血才得以完成啊!五十三年后的今天,在“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孕育的民间工艺大观”展览上赏读吴金福老前辈的遗作,让人倍感亲切。老艺人细心思考形象、创造形象,形成有新颖立意的构思和形式美的构图,以表达造型的感染力,塑与绘交融结合,朴素中蕴含丰富。透过一件民间泥塑,让我们能够体味到艺术前辈们的智慧与技艺。

你是本文的第47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5、1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