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自宋代进入潮汕后,繁衍、发展速度极其惊人。从宋末到明代,仅二三百年间,已蔚成潮汕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主要居住地在潮阳、饶平、澄海三地。

    揭阳郑氏人口较少,清代年间却出了一位贤人。雍正12年(1736年),揭阳郑厝村人(又名山尾村)郑大进得中举人。而后,于乾隆元年(1737年)中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府知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河北巡抚等职。因为政绩卓著,深得乾隆皇帝赏识,加赠太子少傅。

    祖藉澄海上华镇(今广益街道)华富村的郑信,雍正10年(1734年)出生在泰国一个潮汕农民家里,系暹罗(今泰国)吞武里王朝开基国王。当时,粤东、闽南居民移居南洋谋生达到高潮,处于“闽粤通衢”、“河海交汇之圩”的樟林港逐渐成为潮人出洋、货物转口的港口和集散地。郑信的父亲郑镛,世代务农,家境贫困,和同乡人相约,在樟林乘红头船,飘洋过海,南渡暹罗,流落于当时的王都———大城府。先在一家小商店当佣工,几年后自己贩卖水果,后包揽赌税,为暹罗王朝财政筹辟财源,由此发迹,娶泰女洛央为妻。郑信身为第二代旅泰潮裔,在位十五年,被尊为泰国大帝之一。至今,澄海华富里村尚有“郑信宗祠”。

    地处大南山麓的沙陇乡,全乡姓郑,是潮阳郑姓的一个主要聚居地。沙陇乡民素有开拓精神,经商奇才惊人。清代末年,沙陇郑姓在农村经济破产的情势下,有的南涉暹罗、新加坡、马来亚,有的北走江浙、京沪,成为名扬四海的旅沪殷商——“上海客”在这期间,郑石仁(宝成)、郑石部(宝泰)、郑建明(仁记)、郑友松、郑尧臣(永康)等,先后进入上海。他们在上海扎根发展,创建商行,开办钱庄,设立典当,经营房地产。至民国初年,沙陇郑姓“上海客”已拥有雄厚资本和经济实力,在上海财界自成体系,先后捐资创办了汕头大中学校(现汕头四中前身)及沙陇乡砺青、启迪、华川、思成等多所中小学校,把郑姓重商、兴教的特性发挥到了极点。

    在新文化方面,“沙陇郑”同样人才辈出,建树卓著。被誉为“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的郑正秋、郑小秋父子,世系商家,毁家兴剧,代表作品《难夫难妻》、《姐妹花》等皆为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创作。

    

你是本文的第174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作 者: 谢锡全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