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食桌 潮汕民间把赴宴席称为“食桌”,大凡婚丧事喜庆都必“食桌”。凡喜事,称为“红事”,办“红事”的“食桌”有新人桌、寿诞桌、仔婿上厅桌、生孩子的丁桌、儿子分家桌等等。红事桌通常摆在大厅正堂,布置得堂堂皇皇,一派喜庆的景象。凡丧事称为“白事”,有些地方,办“白事”的“食桌”是不能上厅堂的,而是随便地摆在地板上。此外祭拜、扫墓还有简单的祭祖桌,在坟场就地开宴。 潮汕民间“食桌”很有讲究,主人“做桌”时,多为双数,家人除了家长陪客上席外,其他的人不便上桌,特别是儿媳辈,要在厨房里帮“师傅”干下手活儿,宴毕后伙同“阿头”、“师傅”凑成一桌,谓之“食桌脚”。名义上是吃些残羹剩酒,实际上还留着一些菜。一般的“食桌”为十二道菜,比较丰盛的有十四道菜、十六道菜等。做桌时用的饭桌为大四方桌,名曰“八仙桌”。椅为靠背太师椅、漆交椅。筷子则有象牙筷子,酒壶为鹿盖锡壶,酒杯为大红漆酒杯,布摆起来十分典雅。座次分为上、下、左、右,东一位为大位,是最长辈或者最尊贵客人的座位,称为“坐大位”。后按东二位依次排列。每桌有一主人伴客,坐于最次位,负责斟酒、上菜。斟酒时先以左手执壶,正对客面,斟满上座二位。而后更换右手执壶,也是正对客面,斟满下座二位。上菜时置于正中间。用筷时必须由“坐大位”者端起酒杯,喊一声“喝!”大伙便跟着端杯,齐声应和,遂喝上一口,然后便用餐了。每一道菜差不多用了八成之后就该换菜。新上的菜最好放在桌子中央,当最后一道甜羹上桌时便意味着菜已上完。在上甜羹前,有时上一碗清水,用来涤汤匙。汤匙应该彻底洗干净后舀甜羹才没有杂味。现在条件稍好一点儿的“桌”,甜羹的小碗和匙子都是专用的,所以就不用洗了。“食桌”的过程中,酒过半酣之后,便上工夫茶。工夫茶有解腻作用,能促进食欲。通常,每次“食桌”要上三次工夫茶,这是潮人吃筵席的特色之一。 食海鲜 潮汕东临大海,海产异常丰富,盛产黄花鱼、带鱼、鲷鱼、墨鱼、金枪鱼、马鲛鱼、红鱼、石斑鱼、节斑对虾、梅花参、海龟、玳瑁、海贝、海藻、牡蛎、珍珠贝、蟹、海带、紫菜等。因此,潮汕饮食习俗又以烹制海鲜见长。《博物志》载:“东南之人食水产……食水产者,龟、蚌、蛤、螺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腥也。”这种独特的风味,使一些贬谪南下的北方文人学士感到好新奇。韩愈就写过一首《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云: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惊叹。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嘴吞面汗 。唯蛇旧所识,宁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 以 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 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脍之以为生,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而鲥与嘉鱼尤美。”吃鱼生的习俗现在仍相当流行。入秋之后,草鱼格外肥美,且天气比较凉爽,鱼肉不易变质。吃鱼生用的鱼一般不是泥塘里养的,而是在沙塘里养的,每条3斤左右最为适宜。早晨,买回鱼放在清水里养着,下午才将鱼去鱼鳞,开膛,掏出内脏,再将一层鱼皮削去,再沿脊骨取下左右两边肉,切除肋骨和鱼腹。再用一块干净的布擦干血污,把鱼放在比较通风的地方。到晚上,这鱼肉被北风吹得富有弹性之时,即用刀把它切成薄如蝉翼的鱼片。 ,珍美可尚。”可见当时水蟹已经是珍品佳味了。潮人嗜蟹,膏蟹、河蟹、青蟹、梭子蟹皆成佳肴。除了清蒸,镇醋蟹粉、生炒芙蓉蟹、金钱蟹、金鲤蟹膀,干 蟹塔、清蒸膏蟹、清石榴蟹,炽鸳鸯膏蟹等,都是著名潮菜。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