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汕头市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单车工友队伍。当时,虽然公共汽车已开通,但燃料不足,运力有限,城乡之间的运输,主要还靠单车与木板车。各县都建立“单车站”,负责载人和载货,成为当时运输线上的一支生力军。 自1959年,澄海三座大桥建成之后,汕头至澄海和饶平,单车运输便畅通无阻。饶平人到汕头购物,几百斤货物,雇一只单车载运,十分方便快捷。自己则搭汽车回去。有些工友熟悉了,根本不用担心货物的安全,常常是货主到了,货也差不多到了店门口。到车站托运则费时间,手续也繁琐,要雇人运至车站,还要到那边车站领货。又不知货物到站的具体时间,去早了,只能空跑;迟了,又不知货物被丢到哪个角落,有时货物还被损坏。在运输市场尚属卖方市场的那个年代,这种受气事是谁也领教过的。所以,服务周到的单车工友颇受信任和青睐。 澄城的单车站有正式工友一百多人。那时,要考取一张单车工友证,须经严格考核,比今天考一张机动车驾驶证更困难些。每名工友都自备红棉牌加重单车一只,钢线加密,铁架加固,保证载三四百斤货物毫无问题。工友们每天都要到单车站等候排工。 没有考取证照的“无牌”车,只能在公路流动,见路人便打招呼、揽生意。因无车票供报销,价钱也便宜得多。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汕头至澄海,公共汽车票价4角2分。坐单车,开票据要1元,不开票据,6角至8角钱罢了。 要到没有开通汽车线路的乡镇,主要靠搭乘单车。那班技术熟练的单车工友,在乡间山路,崎岖小道,弯曲泥泞的田埂,也能操纵自如,让乘客稳如泰山。 人口仅数百人的埔美新乡,当年便有70架单车跑运输。1954年,澄海成立全省第一支业余自行车运动队。1957年3月,刘木盛等9名澄海自行车运动员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自行车赛。1958至1965年,澄海先后涌现10名男女国家(自行车)运动健将。这10人,几乎都是单车工友出身。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