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传承作曲艺术1.jpg

守正创新传承作曲艺术2.jpg

为弘扬潮汕传统文化,传承潮剧作曲艺术,近日,“庆祝汕头市政协岭海丝竹社成立36周年暨李廷波潮剧作品欣赏会”和“李廷波作曲艺术研讨会”在广东潮剧院举行,来自国内多个省市、院团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多部作品广为传唱久演不衰

潮剧作曲,是潮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汕优秀艺术的载体。李廷波于1957年参加源正潮剧团,同年7月进入汕头戏曲学习班学习潮剧表演,师承潮丑名家谢大目、徐坤全先生,先后在《闹钗》《柴房会》《剪辫记》等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在潮剧电影《刘明珠》中扮演穆宗皇帝。学艺期间,李廷波自修音乐知识,经常向马飞、陈华等作曲家请教传统的作曲方法。1965年为短剧《风雷渡》作曲,此后正式踏上作曲之路,成为专业作曲人,谱写了一首首经典作品。

从台前到幕后,伴随李廷波的不只有鲜花和掌声,更有潮剧百花园里的累累硕果。40多年来,李廷波谱写潮剧音乐作品近200部,作品曾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优秀剧目奖、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广东省艺术节作曲奖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白玉兰奖、曹禺奖等。其中,《蝶恋花》《张春郎削发》《春草闯堂》《无意神医》《葫芦庙》《德政碑》《东吴郡主》《石榴花》《红军阿姆》等几十部潮剧音乐作品被广为传唱,久演不衰。李廷波创作的许多优秀唱段被汕头戏曲学校选用为教材。

“因人设曲”让演员得心应手

欣赏会上,广东潮剧院林初发、林燕云、林武燕、陈鸿飞、曾惠刚等知名演员为观众们倾情表演了著名潮剧作曲家李廷波所创作的经典剧目选段。

“要有好的唱腔,更要有好的曲调。‘廷波曲’是为我们提供审美享受的天籁之音……”在李廷波作曲艺术研讨会上,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赞发对李廷波为潮剧作曲作出的贡献表示称赞。黄赞发认为,李廷波作曲能结合演员的唱声特点,尽量发挥其声腔特色,使其行腔流畅,让观众闻之悦耳,做到“因人设曲”。同时大胆创新,编创唱腔富于激情,音调色彩丰富,很好地把舞台人物的内心情感、情绪转化成一种与文学语言相对应的音乐语言。

“好的作曲让导演省活儿,让演员更好发挥。”与会专家认为,一个好的作曲包含很多导演的工作,如整部戏的风格把握、人物性格的勾勒等。

在广东潮剧院,大家都亲切地称李廷波为“波生”。有演员说,唱“波生”的旋律最得心应手,能够很好地发挥。也有人表示,演员出身的李廷波懂表演,熟悉舞台,自然会考虑到什么样的音乐更适合演员表演。“很多场面我是先考虑剧情的发展和演员表演的需要而设计音乐的。”李廷波表示。

守正创新尊古而不泥古

“廷波老师的作品具有文学思维,在文化层面进行构思和表达,音乐总体风格定位准确,严谨完整,张驰有度又富有色彩,体现出一种整体的气蕴。”研讨会上,国家一级编剧范莎侠以《葫芦庙》《东吴郡主》两部剧目举例,分析解读李廷波的潮剧作曲艺术,她认为,“廷波曲”从文化层面进行思维创作,有人物、有生命力,所以广为流传。

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谢惠鹏认为,李廷波的创作特色是沿着潮剧的传统进行作曲,他的作曲深受海内外潮人的欢迎,被称为“廷波曲,天籁之音”。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没有好的音乐曲调,就没有好的潮剧剧目,“廷波曲”善于在文化层面上把握器乐音乐整体风格与结构,尊古而不泥古,旋律流畅,优美动听。

“潮剧姓潮,不管怎样创新,仍然听得出是地道的潮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著名音乐学家、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认为,李廷波能够把作曲和唱腔两者结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做到守正创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