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西周时期齐文公将次子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县),史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后代因以高为氏;春秋时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以其字为氏,也称高氏。
  娄(楼):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鲜卑族娄(楼)氏汉姓为高氏。
  元:南北朝时,北齐大将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北齐皇帝高洋赐姓高。
  慕容: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后裔,遂改姓高。
  魏:南宋蒲江(今属四川省成都市)人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
  高佳:清代,满族高佳氏汉姓为单姓高。
  庵后村 Anhòu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三级支流车田水中游南岸,隶属揭东县埔田镇。人口7000.明嘉靖年间(1522~1566),福建漳浦人高敦重从闽入粤,迁至揭阳县霖田都庵后(今属揭东县霖磐镇德中村)落居,不久,与族弟良高一同迁至梅冈都黄岐山东北麓定居,仍以庵后作为新落居地地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3740亩,主种水稻、蔬菜。山地遍植竹笋、香蕉等,尤以竹笋闻名。1995年12月3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了该村竹笋基地。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竹笋之乡”,有多家竹笋腌制加工企业。属革命老区。县道X114线锡(场)曲(溪)公路经过村境。
  莪萃村 Ecuì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干流南河中游凤江段西岸,隶属揭西县凤江镇。人口3400.包括莪萃、青老、青新、槐园和金沟围5个片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有吴、高、侯等姓居民聚居。因聚居区位于冲积滩上,地势低下,苍苔满地,绿竹成阴,绵亘于沙洲之间,故名。依当地方言,“莪萃”异读为gho5zuê7(鹅最7)。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结构平房。有耕地1286亩,主种水稻、黄麻。为著名侨乡。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237线灰(寨)田(汕头市潮南区田心)公路。
  联和村 Liánhé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一级支流龙江中游西岸,隶属揭西县五经富镇。人口1700.包括高屋寨、罗屋和黄墩3个片村,村委会驻高屋寨片村。为高姓居民聚居村落。聚落呈片状分布,建筑多为三合土瓦木结构平房,部分混凝土结构楼房。以农为主,有耕地740亩,主种水稻;山地3162亩,植杉、松、柑橘、香蕉等。属革命老区。省道S335线樟(汕头澄海樟林)公(汕尾海丰公平)公路从村境经过。
  林惠山村Línhuìshān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二级支流石门坑水下游段南岸,隶属普宁市洪阳镇。人口1.46万。明初,林氏一支从福建迁此,高、余、黄、金等28姓居民也先后迁入,因林姓居民先至,故名。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建筑多为土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2800亩,主种水稻;山地9000亩,发展果林业,开创主体形果业生产,盛产青梅、菠萝、青榄、柿、柑桔等水果。属革命老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组织在村中三山国王庙成立了潮普惠三县军事委员会。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村赤卫队、闽粤赣二支队司令部先后驻扎村中集成堂。村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大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22名革命烈士。省道S237线灰(寨)田(汕头市潮南区田心)公路从村东北经过。
  泮坑村 Pànkēng Cūn
  行政村。位于榕江一级支流龙江中游东岸,隶属揭西县五经富镇。人口2100.包括泮坑、坑背、洋寮段、蛇地龙、下围、见背、南门地、龙湖新村、大塘下、桥头园和大埔11个片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明成化元年(1465),揭阳县蓝田都汤坑石桥头(今属丰顺县)高氏迁至此定居,因落居地前小坑经常干涸,故命名落居地为半坑,后改作今名。聚落呈点块复合状分布,建筑多为泥砖或三合土结构平房。有耕地1199亩,山地2841亩,是镇粮食生产地之一。有杉、松、柑橘、乌榄、荔枝等林果产品。属革命老区。有简易公路通省道S335线樟(汕头澄海樟林)公(汕尾海丰公平)公路。
  先春村 Xiānchūn Cūn
  行政村。位于雷岭河一级支流苍蝇坑水下游段南岸,隶属惠来县华湖镇。人口2900.包括先春、华村和吴王3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明万历(1573~1619)中后期,高姓一支到此落居,因周围遍生梅树,行人来往必经梅林,故名梅篮行(潮汕方言“梅篮”即“梅林”之意),后取梅花报春意,易名为先春。聚落呈新月状分布,建筑多为石瓦木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1145亩,主种水稻、甘薯;山地1410亩,种植荔枝及造薪炭林。属革命老区。省道S235线司(汕头潮南司马浦)神(泉)公路从村西经过。
  秀水里村
  Xiùshuǐlǐ Cūn
  行政村。位于溪东溪上游华溪源头区,隶属惠来县前詹镇。人口3600.包括秀水里、大溪、葛木和寮仔4个自然村,以村委会驻地命名。清乾隆八年(1743),邓姓一支从文昌村(今属神泉镇)到此创村,后有方、高、林诸姓居民迁入。因有四水汇集于村前,由华溪经峡谷流向南海,故称大水堀。后因人文兴旺,有“书香乡”之称,故改称秀水里。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三合土结构平房。以农为主,有耕地2095亩,主种水稻、番薯、花生;山地3298亩,植薪炭林,间种荔枝、桃、李等。属革命老区。乡道Y132线大(庶埔)前(詹)公路从村境经过。

你是本文的第755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11-17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