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石文化溯源 最新 图1张

  石文化是人类第一个文化。对于石的认识,笔者曾先后在父辈口中和书中得到三个关于石的神话故事。一是盘古开天地时,将牙齿与骨骼变成世上的金属与石头,二是精卫(以石)填海,三是女娲(炼石)补天。这三个故事,随着潮州人对古文化的重视而一直流传至今。

  从唯物主义出发,对于石的文化,应该从人类对石的实际应用开始。石是人类最早用于取火并成为护身和谋生的武器和工具。火的发现使人类懂得了熟食的意义,在利用雷电野火之后,人类开始寻找一种可以“人工取火”的方法,即是用击石起火苗的方法取火。自从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又开始了以石作武器,以石做农耕工具和生活工具,即开始了以石器在大自然中狩猎和耕耘的工作,开始了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生活。因此说,石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石文化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笔者在刘崇山先生家中,见到他收藏有一把“石刀”,因为无法考证何年代所制作,由谁制作,只能作为潮州先人以石作武器的物证。1965年在潮安县金石石尾山贝丘遗址就出土了手斧等打制石器,足以证明了远石时代潮人已经开始了对石的利用。

  潮人对石的利用,还体现在农用工具、官宅民居与户外建筑材料上。农业用的石磨、石臼、石猪槽,官宅的石柱、石砖,  民居的石门斗,潮州石亭、牌坊、石刻、石碑和寺院都以石为用,这些石,当然是以花岗岩石为主。后来,潮州人开始大量引进各地和进口大理石、沙岩石用于建筑装饰上,如今的建筑物,混凝土必须用石为骨料,又如石砖、石米,更加重视石在建筑上必须具备的材料。

  石是潮州园林主要的建筑材料,所谓取石造园,潮州西湖就的许多名石,如刻有“湖山图画”的摩崖石刻及供历代名人题字留名的巨石有好几百处,当年卧于西湖畔之“仙人脚迹”、“蛤蟆石”就是一块块奇石自然形成,可惜后来许多名石已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毁了,也因治理韩江时被破坏。现已恢复的潮州太平路25处古牌坊,全由巨石制成,这些石制牌坊都是于明清时代所建,是潮州历史文化名人的一座座丰碑,现已修复,都是用上好石料制作,体现了潮州人“石为潮文化所用”之情怀和杰作。

  潮州八景中的祭鳄亭、金山古松都用了大量的石,全国四大著名古桥之一的湘子桥,也是用大量优质石料组成;开元寺等寺院采用很多石料,韩文公祠、淡浮院的名人石刻碑林,都是以石来记录名人题词,属于宝贵的潮州文化景观。

  在潮州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园林假山,以明清时代的“西园”、“波罗房”、“蔚园”最为知名。“西园”为明代礼部尚书黄锦的花园别墅,园址地下西平路道后至芒巷一带,清代林大川《韩江记》有“西园假山”条目称“西园强榭无多,而假山独胜”,并有《西园赋》咏赞,园内假山层叠、嶙峋绉瘦,奇姿磊落、极见雅致。潮州名人郑昌时称赞日:”水石钟秀,妙出天然,”该园被列入潮州内八景之一。如今,还存有莼园(为饶宗颐先生旧居)、杏花草庐(即朱厝花园)之遗石。有些新建的花园式住宅区如趣春花园、明珠花园等都置有大型假山。一些单位如潮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市移动公司、邮政局等也建有假山,有的富有人家也在自家露台或庭园设假山以美化环境。

  在潮州民俗中,有以石沉井底,夏天捞起后,用于坐凉解暑热,也可以起着养石的作用。潮州民俗有以石置于浴盆水中,在为儿童洗浴时,拍着其胸脯唱道:“乓啊乓,阿奴身体硬过老石部”,即是希望儿童身体健康之意思。还有,潮州民间有用蜡石压制咸菜的习惯,经用好蜡石压制而成的咸菜或酸咸菜,其味道特别香,潮州赏石爱好者陈扬丹先生家还珍藏一块祖传的压咸菜老蜡石,潮州咸菜也因压蜡石和香味而出了名。

  石是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山水是世界最美丽的外部环境。因此,历来潮州画家,都以山水画作为重要内容,从而描绘潮州美好的山河,尤其是潮州有了“三山”:西湖山(即葫芦山),韩山(即笔架山),金山。又有源远流长的韩江,更使潮州山水美不胜收。

  正是由于石在环境和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才有“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的说法。因此,石文化就成了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图为西湖公园的“松间石照”)

  

你是本文的第121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9-07-29
作 者: 陈锦荣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