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氏列全国第52位大姓,人口500万;潮汕人口
超8万,分布澄海、揭阳、潮安、普宁等地 潘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姓源较为复杂。(1)源出姚姓。《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2)源自姬姓。周文王灭潘国,把潘地封其子毕公高之子季孙,子孙称潘氏。潘人后迁洛阳、商丘,最后迁到近楚国的潘乡(今河南固始),春秋时被楚国吞并。(3)出自姓。《姓氏寻源》载:“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潘崇是春秋时楚成王太子商臣(楚庄王之父)的老师,助商臣夺王位,被封为太师,其子孙为楚国大夫,潘姓成为大姓,潘崇被奉为潘姓始祖。(4)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鲜卑族破多罗氏改为潘姓;满、苗、京、水、蒙、回、壮、土家等10多个少数民族均有潘姓。潘姓郡望为:荣阳、广宗、河南。在宋朝列为第45位大姓,人口约36万多;明朝列第31位,约60万人;当今列为全国第52位大姓,占总人口0.41%,约500万人。 潘姓于唐代南迁。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固始人潘节,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落籍安居,子孙蕃盛,分居漳浦、诏安等地。南宋末年,宋元兵乱,宋室入粤逃难,福建潘姓亦有举族相随入潮。 潘朝奉,莆田人,于唐懿宗时(860-874)任潮州教官,主持州学,定居海阳县龙溪都潘陇(今潮安)。传至潘觐泉,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由潘陇迁创潮阳县廓都潘厝池,连续7代单传,至第7代孙潘敦厚有4子,开始分衍黄陇都占尾及海门等地。所幸后代子孙深知先祖创业艰辛,能以勤以俭,耕读为重,并利用当时后溪港航运业发达的地利条件,潘子丹等族人在清初海禁初开之际,便拥有红头船10多艘,贩运于上海、苏州、杭州、广州等商埠,成为城北一代富商。 潘东斋,约于宋末元初为避战乱由福建莆田迁入海阳县碧砂村(今澄海莲华镇)安居立寨。当年的碧砂,地处荒凉,人烟稀疏。岁月匆匆,物换星移。经过碧砂人历代创业,如今的碧砂,密林茂草,绿树红花,植物荟萃,秀逸素雅,峰青水秀,风光旖旎,被授予“广东省生态村”,成为人们休闲、赏绿探幽的好地方。 潘永忠三兄弟于明朝中叶从福建莆田迁徙海阳县,为兴家久远之计,兄弟择地立业,永忠创堤兜村,永义创福洋村,永和创店市村(今澄海隆都镇)。 潮汕潘姓人口共约8万多人。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8000多人;潮阳区约1000人,分布棉城及海门;潮南区约1200人,聚居胪岗;澄海区8000多人,分布隆都、莲华等镇;南澳400多人,分布云澳、后宅;揭阳榕城区1万多人;揭东约2000人,分布曲溪、云路、地都、白塔等镇;揭西800多人,分布棉湖、河婆等镇;普宁约2万人,分布里湖、占陇、流沙、燎原等镇;惠来2000多人,分布惠城、葵潭、靖海等镇;潮州湘桥区约4000人;潮安约2万人,分布庵埠、溪洋、金石、东凤等镇;饶平约5000多人,分布黄冈、三饶、钱东等镇。 潘姓人物,明代有进士潘泗(潮阳人);当代有革命先烈潘如珍,澄海隆都人,中共党员,1931年参加革命,投身地下革命斗争,1934年在攻打新乡寨时被捕,11月在饶平钱东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4岁。 潘文石,1937年生于汕头市,北京大学教授。1958年参加我国第一支珠穆朗玛峰探险队,对世界第一高峰进行科学考察,并于1962年与人合作撰写出80万字的《中国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40多年来从事多方面的生物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大熊猫进行研究,前期作为中国专家参与国际合作研究;1985年起领导一支综合队伍,对秦岭大熊猫生态学进行专题研究,并有大量专著。他在生物、生态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当代潮人中是佼佼者。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