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起原揭阳县工艺厂的陈成光(1916-2005)、林行能(1919—2007)、林应足(1921—2002)这三位已故艺术家,行内人士都知道他们分别是金漆画、木雕的著名工艺美术师,其中的陈成光、林行能于2004年6月30日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陈成光其实还是一位剪纸名家,1966年他创作的剪纸《计划生育好》,就被汕头专署印制成宣传画大量发行。而说林行能、林应足这两位木雕名师也搞刻纸创作,这就前所未闻了,任何书籍也看不到他们的作品。然而这是真实的,日前我就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目睹了三位老艺术家合作的作品,这三幅现代农村题材的作品分别是《电气化》、《施化肥》、《牛拉车》,于1960年就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剪纸是以剪刀和刻刀为工具,作用于纸质材料,将图形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平面的镂空艺术品,其效果具有玲珑剔透和粗犷拙朴的美感。生活是剪纸创作的源泉,我个人认为从事剪纸艺术的人不能只在剪刀和刻刀上下功夫,必须多读书,应该尽可能多懂得点绘画知识,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剪纸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因为这些年来我在各种展评会及刊物上,所见的剪纸几乎都是花鸟、虫鱼、珍禽、瑞兽、瓜果等传统的纹样,就连戏曲人物题材的作品也甚少见到,更谈不上有反映当今社会生活的作品。今日赏读三位名师的刻纸作品,你就能够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潮汕农村的面貌及变化,这也是用剪纸艺术真实地记录了历史,时代烙印十分鲜明,难怪一直被博物馆藏于“深闺”。这三幅作品都是以蜡光纸为载体,用小雕刀刻制的,以平视法为造型,多角度、多视点地显示物象的形态、情节,互不遮挡,让人从平面上获得场景的完整印象。而构图上却是采用套嵌式,利用图形的外轮廓作框,将要表现的内容巧妙地嵌套在这个边框里,形成“花中套花”,画面上农村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细看作品的边框就感到新鲜,有点木雕装饰纹的“味道”,既没有“回纹”、“如意”等装饰,又没有刻意添加“月牙”、“锯齿”纹,而是注重连接这一最重要的环节,用线条勾勒人物和景物,靠线与线的连接,自然、流畅、紧凑,既使之结构牢固,又增强构图的美感,显然就是一幅写实的白描画图。这《电气化》长24厘米、宽20.5厘米,外边框似灯笼形状,下面左右侧是盛开花朵,与之连接的是“楚尾”纹样,画中表现的是农村碾米加工厂情景,将水力发电、碾米机器都融于一起,但见碾米厂房内亮着电灯,周围是转动的机器带动着碾米机运转,大米就从机器流出来;一女青年手拿竹抠筢,眼睛看着水轮发电机,露出十分惊讶的神情,以形带神,作者捕捉到了形态最动人的那一刻,使画面“活”了。因为在碾米机未出现之前,农民收割下来的稻谷要变成白米,都得用“土砻”这人力器具进行碾压,经过风柜除去粗糠才变成白米,十分辛苦。农村实现了电气化,女青年对眼前的变化怎不感到惊喜呢!上世纪50年代农村电气化是以小水电为主的始发阶段,此时期群众自办小水电,解决农村照明及农副产品的加工,当时小水电还被称为“夜明珠”。 且看这《牛拉车》表现的是当年农村依靠人力车、牛拉车来运输货物的情景,作品用“楚尾”和“方曲”连接上下花朵作为边框装饰纹,框内的一只大水牛拉着一节节装满货物的车厢行走在公路上,一女青年坐在车上,一手拉着缰绳,一手挥动鞭子;周围用云朵、树木及远处大海上扬帆的渔船作为烘托。那《施化肥》画面上阳光灿烂,飞机在空中播撒农药,两个男女青年在田间给稻谷喷撒化肥。如今已不可能知道三位老艺术家创作的背景,但我们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无可置疑,这是他们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他们把目光投向身边发生的事情,潜心观察、细心琢磨,素朴中蕴含丰富,简单中可见情怀,使作品显得与他人不同,有其独到之妙,才能给予我们品读带来如此的快感,这就是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亦或许会给新一代剪纸艺术家们带来有益的启迪吧!
|
你是本文的第94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4、20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