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受民主思想启迪。民气大开。半山客有识之士,认识到文化教育落后的危害,加上清廷开放海禁后,地少人多的半山客纷纷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国谋生。他们走出了闭塞的山门,与外界接触,与洋人打交道、亲身体验到国弱和没文化的痛苦。因此当光绪25年提倡“废私熟、办学堂”时,各地华侨和公尝纷纷捐资办学,并延聘梅州教师前来办校主教,最早的是在清雍正年间,五经富的“云岭斋”书斋、聘清嘉应州进士丘九华执教。丘九华以他渊博的学识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文才士子,许多轶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清末民初,更有—大批五华、兴宁的教师被聘来任教,如河婆镇美国教会办的大光小学,几任校长都是聘请学识渊博的五华古伴南先生等担任;河婆龙潭、灰寨等地办的私立国义专修学校,都是聘请兴梅籍同学造诣较深的教师担任;地处乡间的河婆湖光小学,由私塾改办小学后的十多年间,历任校长和七八位教师都是来自兴宁、五华等县,这批来自“文化之乡”的教育界人士,以他们渊博的知识,较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半山客人传播了知识,打下了跨进现代教育的基础,他们的贡献不可磨灭。 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又进一步推动学习新文化和兴学育才的高潮。城乡各地,办起了许多仿效欧美新学制的学校,揭西五经富、河婆等地,先后有英、美、法等国的牧师、传教士到来创办教堂的同时,也创办了西医院和中小学校。最早的要数清光绪十年,岭东基督教会在五经富创办的道济医院和道济小学。接着,美国的基督教浸信会在河婆镇办起了大同医院、大光小学和培光女子学校。这些教会学校在推行宗教信仰,传播崇洋思想的同时,也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了知识和人才,故在二三十年代前后,河婆、五经富、灰寨、五云等地一批青年学子,在这些学校毕业后,纷纷负笈揭阳、汕头、潮州、梅县、广州等地就读高—级学校,其中一批毕业于揭阳一中,汕头金山中学,潮州韩山师范和梅县东山中学等校后,又结伴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就读高等院校或军事学校,现在有姓名可考的就有李耀先、张海鳌,张宏达、李纯青、曾文祥、杨和庭、温文展、蔡策元、贝经芳、刘化南、黄兆丰等137人之多,大学毕业后(或尚未毕业)继续出国留学的也不少,如当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校留学的有张适轩、张树春、蔡达三、蔡绍歧、刘向东、刘锦青、张海鳌、彭佩茂等十多人;赴欧美、英、法等国留学的有杨树熏、杨一香、蔡仲文、蔡仲武、张梦石、彭秉澄、曾心铭、曾享能、温步颐等,,笔者1950年在河婆区文教任内,对该区溪角村什—次文化调查所得:该村接近河婆镇,张姓,村民业农兼营商业,经济条件较好,建国前数十年读书之风颇盛,办了一所完全小学(溪角小学)。该村距河婆中学仅数里之遥,读中学可走读,故学子从小学到高中可不出乡门,全村2000多人,当时的小学入学率90%以上,中学生每年不少数十人,读过大学和留学的当时就有20多人,确是称得上“文风鼎盛”之乡。直到现在,这个村的求学之风仍然居于各乡之先。不过这仅是个别占着天时地利的少数典型情况,大面积的半山客区,当时还是处在“文风初启”阶段,如饶平县上饶客区(该区别目前约20多万客区人口),上世纪初只有—所桂山书院,改办为同文小学堂,民国初年全区只有二所完全小学,读初中的要到数十里外的饶平一中,或爬山越岭到大埔县的百侯中学就读,到1941年才由詹竞烈先生等热心人士倡建上饶区立初级中学(即现在县立四中),从此上饶青年学子到外地读高中,大学的人数遂逐年增加,并先后涌现出民国医学博士詹世芳、现代岭南词宗詹安泰、当代语言学巨擘詹伯慧等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上饶区的情况在半山客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