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呼应 风姿俊美 文化习俗 图1张

    纱丁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彩扎手工艺的一个品种。去年底汕头市澄海区的吴洽喜、余培琛、谭沛原合作的纱丁《狄青·八宝》,经省专家评审后被认定为第一批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然而,说到纱丁就得提及汕头市的黄弟仔、林兆光、郑松炎,澄海区的朱镇安等一些已故老艺人的名字,他们创作的《天女散花》、《昭君出塞》、《辕门射戟》、《血溅鸳鸯楼》、《杨宗保与穆桂英》、《游湖借伞》、《闯王进京》、《林则徐》、《逼上梁山》、《狮子楼》等一批精品,不论是制作工艺、场面景物,还是身姿动势、细部刻划都是令人叹服的,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八十年代被选送参加全国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声名远播。笔者也曾撰文介绍其中的数件作品,今再将《杨八姐闯幽州》这屏作品从“深闺”中请出来,领略三十多年前汕头黄弟仔(1918~1989)老艺人的高超技艺,以饱眼福。

    纱丁是立体造型的民间工艺品,表现形式以人物屏为主,内容取材于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其制作工艺也较为复杂,主要有扎和彩两大环节,它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制作技艺也是经历代艺人的不断充实、丰富而逐渐提高的。传统的做法是用稻草扎胚,土纸积贴造型,纱绸彩贴服饰,再配上泥塑彩画的头面,作为桌上摆设,或是祭祀的供品。然而,作为艺术品却与一般常见的焚化品,从制作工艺到表现形式都截然不同,而极具艺术欣赏价值。这屏《杨八姐闯幽州》纱丁作品高一尺二寸,取材于“杨八姐闯幽州”的戏剧故事,表现的是戏剧的人物艺术形象。艺人以铅线扎骨架,土纸扎胚,层层追贴,使表现的形象扎实、完整,泥塑彩画做头,饰上绸、缎、绢制成服饰,并用各种金银丝线、金属薄、特种纸、玻璃珠、镜片粘贴并点缀,无论从人物神态、体姿,还是服饰、衣褶、腰带等制作都十分精细,堪称是纱丁艺术的精品。这屏作品用民间特有的物质材料,突出了视觉效果,表现的两个人物形象,体态以传统的回旋与顾盼为造型形式,面向、身段、步伐有着典型的动作,很似舞台上戏曲人物的“亮相”。但见杨八姐头戴飘着两根雉鸡翎的战盔,胸前倒挂狐狸尾,以“倒提剑”姿态, “后跷脚”为脚步,左手为“剑指”,右手提剑,腰挂剑鞘,足穿“薄靴”;右侧的焦光普以“避手”为姿势,头戴绒帽,身着武装加裙截,腰系丝带,左手拿着一块布巾并指夹一根雉鸡翎,同样足穿“薄靴”,两个人物形象的刻划细腻,互为呼应,神韵独具,栩栩如生。就连衣物上的每一条线、一粒珠、一朵花的装饰也十分精致,鲜艳华丽,让人赏心悦目,称叹不已。

    这《杨八姐闯幽州》纱丁屏,人物形神兼俱,生动逼真,给人呼之欲出之感,可见黄弟仔老艺人着实在“动”与“势”上下了真功夫,显示其“技”和“艺”造诣之深厚。表现的这两个人物形象动势较大,艺人在塑造时十分注意人物的重心平衡稳定,讲究动态、身段、手势和眼神,左前侧的杨八姐右脚迈出,左脚后跷,身姿转侧,头朝左下方看剑,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头、肩、腰向虽变化较大,但相应自然,巧妙地借助衣饰及纹样以增强整体动势。右后侧焦光普的左脚迈前屈膝,右脚向前伸直,上身后仰,抬头望着杨八姐而露出笑容,身姿、意向、动势、足位都谐协。两个人物通过头的俯与仰,身体的正与侧、前与后、直与斜、高与低和手臂的动态,形成一个内在的动向线,富有节奏与韵律感。并将作为特殊语言的手势与表情、形体动作有机联系起来,外形与内韵的结合,充分体现出独特之风韵美。就拿衣服的皱褶来说,动态决定衣纹的变化,而衣纹的变化又增强动态的美感。艺人根据宽衣长裙的特点,注意上身、上肢、下肢的动点,使皱褶刚柔、聚散有别,“凸”部少而实,“凹”部虚而多褶,严谨准确,形成疏密虚实的自然现象,体现造型中动势、衣褶及人体解剖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整屏作品给人以回味和美的感觉。

    几年来,笔者有幸欣赏老一辈名艺人的多屏纱丁遗作,由衷的叹服他们高超的艺术水平,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并为之撰文介绍,让人们了解一下汕头纱丁艺术的精妙。赞叹之余,更期望新一代的艺人们保持一种艺术永远在路上的姿态,从前辈的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为汕头艺苑赢得更多荣誉。

你是本文的第68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3-04-14
作 者: 曾广锡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