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端午龙舟赛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潮邑诸都多于端阳佳节赛龙舟。”相传,此类活动原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民间传说,屈原投江之后,两岸划舟救护者甚多,并用竹叶包饭投下江去,使江中鱼儿不吃屈原尸体。后演变为端午节划龙舟竞赛和包粽子习俗,代代相传至今。
        建国前,各村在节前月余就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是选择龙舟,一般是能运载20多人的大木舟,舟头装有龙的木刻或图饰,其次是选拔参赛人员,多为16或24人,参赛者都是年轻力壮、体魄雄健的青年人,其次最前头的两人称为“头舵”,是参赛中力气最大、姿势最好,体魄最壮的青年人,对夺取胜利举足轻重,其次要选拔一技术熟练的“掌舵师傅”,如村里没有人选,则要重金到外地聘请。
        龙舟上还设置大鼓铜锣,比赛开始,鼓响锣鸣,既为鼓舞士气,又增添热闹气氛,参赛人员还要在赛前斋戒三天,不吃荤,已婚男人这三天不回家睡觉,以表示对“神明”的尊敬和保存充沛精力。赛龙舟的特点是步调一致,划撑要齐,锣鼓声响,齐撑齐动,人人出力,民间称“连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笔者曾多次观看贵屿镇的龙舟比赛,一般都有10多至20支代表队参加,从练江中游的“两畔溪港”出发,龙舟赛开始,随着裁判一声炮响,各艘龙舟锣鼓齐鸣,各舟飞奔向前,练江两岸围观者人山人海,有人呼喊“加油、出力”为参赛者助威,一时间,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交相融会,十分壮观。各龙舟大约要划行水路十二里,到了贵屿练江中游的“七星墩”(江上一小岛)最先到达目的地者由船头队员迅猛跳下夺下插在那里的一面锦旗,称为“头标”,其次是“二标”、“三标”。夺标者胜利凯旋,全村民众欢欣鼓舞,集中到村口迎接队员胜利归来,其“标旗”被认为是最幸运的吉祥物,有钱人家捐出重金,把“标旗”供奉在家里院子里或家门口。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各地赛龙舟活动又蓬勃开展,沿江的在江河举行,不沿江的在大池塘举行。好多海内外同胞回乡观看,乡村互相鼓励,赛龙舟既是群众体育活动,又增进乡情乡谊。

你是本文的第1672位读者
来 源: 羊城晚报·粤东周末
作 者: 郭亨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