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石雕同木雕一样悠久历史,都具有凸雕、沉雕、圆雕、乎通雕和多层通雕等表现形式和手法,都是从明代以前的古朴凝重向精细雕琢的技法和风格发展,都是潮汕建筑最重要的建筑装饰和建筑构件。
    从唐代开始,潮汕就有大量石雕艺术品出现,且保留至今。如唐代潮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周围的石栏杆和寺里的四座石经幢,虽历经地震风化和人为破坏,曾经修补,但其原刻图纹风貌仍可辨见。唐代潮阳灵山寺大颠和尚墓塔底座浮雕飞龙走兽、花卉,古朴凝重。经幢和和尚塔石雕均显示唐代潮汕石雕已有颇高的艺术造诣。
    宋代大型墓葬如潮安归湖王大宝尚书墓石雕群和大型石桥如济川桥(湘子桥)、和平桥等的建造,则说明宋代对石材的开发和石艺的发展已有很大的跨越。王大宝墓文武翁仲、石狮、石羊、石马、石笋、石望(柱)等,造型生动,风格凝重。从这组石雕中,已见当年艺人注重凝重风格和神情的表达,而少有细致的纹饰。
    元代石雕在潮汕祠墓中颇为少见。保留下来的元代石刻珍品是潮州开元寺的石香炉。香炉造型独特,高1.38米,由6块石灰岩雕刻件相叠组成。香炉的浮雕刻工精细,与宋代本地石雕浑朴凝重的风格有较大差异,石雕基座刻有“桂阳路平阳县石匠刘贵亮造”12字。不管这座石雕后被送到潮州来,或是刘石匠被请到潮州来雕刻,其精细风格肯定对明代潮州石雕趋向精细的风格起过影响作用。
    明清两代,潮州经济、文化水平快速发展,建造了大量祠庙大屋,石雕木雕风格  趋向精细雕刻,至清末民国初年达到高峰。    
    明初弘治年间已有既重神态也重细刻的石雕精品出现。如饶平旧县城、三饶镇城  隍庙人物浮雕已采用高浮雕刻成。人物神情生动,衣着裙裾飘逸,褶纹流畅;整幅构图饱满,层次分明,艺术上已经成熟。潮阳文光塔前的一对花岗岩石狮,原是文祠的明代石刻,一雌一雄,高2.44米(含石座1.17米),身长1.18米,雄狮口含圆球,雌狮脚抱幼狮,造型雄健,座石四面雕飞禽走兽,纹路明晰,形象生动,至今仍是石雕艺术的珍品。明万历四年(1576)建成的南澳天后宫,有两根盘龙柱,皆用高浮雕手法镂刻,其工艺已接近清代以来的镂空高浮雕,是潮汕石雕多层镂通的早期作品。  
    镂通的通雕石刻,清代中后期逐渐出现。清嘉庆年间的南澳康厝祠的“倒吊花篮”,是潮汕石通雕的开创性作品。    
    代表镂通石雕最高水平的清末至民国初年石刻,是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华侨富商陈旭年兴建的从熙公祠和潮阳谷饶镇深洋村的梅祖祠。从熙公祠耗资26万银元,耗费14年之功建成。其中石刻艺术是最突出的有凹肚门楼“士农工商”、“渔樵耕读”两幅石刻,工艺精湛,令人惊叹。“士农工商”屏中牧童拉紧的牛绳,长10厘米,直径仅有4毫米,镂空雕刻,而绳纹清晰;“渔樵耕读”屏中渔夫撒开的渔网,网目张缩有致,褶纹疏密自然。其他花鸟屏的花枝荷梗、昆虫触角、石柱棱角都是高难度技艺。梅祖祠的四面镂通的石花篮,线条笔直、棱角流利,多种造型的石柱,至今仍少有能超越者。
    当代潮汕石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题材、造型、技法有所发展、提高和创新。它主要用于楼堂馆所、园林建筑、修复文物胜迹和外贸出口。而美术界和文化界文人雅土的积极参与,以及电动工具的使用,使石雕艺术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
    在近现代发展历程中,由于各地大量兴建祠堂、庙宇,石雕工艺普遍应用于建筑上。至今仍保留当时较完整的石雕艺术的有潮安彩塘“从熙公祠”、潮州“己略黄公祠”、达濠的青云岩、汕头市区的中山公园等处。现代一般用于厅堂“四点金”、“下山虎”厝建筑门楼内石牌、石柱、抬梁和屋架上,多为浮雕,以戏曲人物、飞禽走兽、麒麟丹凤、花草、鱼、虫为图案。其中,蹲狮常被放于寺院、祠堂和较大型建筑物的大门外,以示雄伟、庄重。
    石雕艺术在潮汕地区普遍应用,一般石雕用花岗岩作材料制作,潮汕各地均有出产,因此,各地所见石雕多为就地取材,当地制作的传统石雕工艺。除了运用传统技术外,近代石雕还采用磨光技术,使作品更加精细、生动活泼。在普宁军埠镇神仙沟村方氏祠堂内石雕为最具特色,全为磨光精雕,十分珍贵。
    近现代潮汕石雕艺术生产,生产规模形成石雕专业村,以师带徒、父带子、叔伯带子侄的师承关系,一代传承一代。至清末民初,潮汕各地的石雕专业村有:潮阳贵屿泗美村、潮阳棉城西门、普宁洪阳、揭西棉湖、揭阳榕城、东埔田村、潮安彩塘村、风塘村等,尤以贵屿泗美村最著名。1991年,仅石雕收入达150多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潮汕木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使木雕中西合璧,开辟一路新路子——出口创汇。如石灯墓、石笼、水钵、煊炉、花瓶、石狮、麒麟等动物石雕和佛像及一些通雕屏用于出口,为国家创汇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60年代初,潮汕石雕名艺人庄荣业创作的石雕“牧童吹笛”被文化部展览公司选送到塞浦路斯国际博览会展出,饮誉中外。80年代是潮汕石雕的全盛期。其设备上应用了车床、刨床、切边机、磨光机等现金工具,设计上应用了图纸、模型、求点仪等技术手段,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艺质量。在提高机械化操作技艺的条件下,相应发展了大型人物石雕艺术品。在广州著名雕塑家潘鹤、唐大禧、李炳荣等艺人的帮助和指导下,汕头石雕厂与五华石雕厂合作承担雕刻“解放纪念牌”于1980年10月竣工,安放于广州海珠广场,尤为引人瞩目。以雕刻“解放纪念碑”为起点,潮汕石雕艺术进入了大型城雕创制行列和创作园林雕刻小品的新阶段。汕头市石雕厂还创造了“影雕”工艺,使艺术品有古色古香的效果。同时,进一步扩大石雕品大量出口,出口品种主要有通花雕石屏、花瓶、宣炉、牧牛童及熊猫、马等各种动物立体小摆件。揭阳榕城石雕厂有蟠龙灯笼、大型石塔、北京狮、潮州狮、非洲狮和人物及其他动物造型。1979年,潮汕地区石雕出口创汇50万美元。
    1980—1985年,汕头市石雕厂包揽了广州市艺术石雕像总量的八成,还为香港、深圳、惠州、湛江、桂林和南通等地承制多种石雕像。主要的作品有广州黄花岗的“自由神”,白云山的“大地母亲”,东方宾馆的汉白玉“宝黛对弈”,惠州的“苏东坡”,汕头市图书馆的“启明”以及香港的“西天极乐”,广州花园酒店的“红楼梦”、“木棉花”等。
    改革开放以来,潮阳贵屿泗美村传统石雕业更显勃勃生机,石雕工艺品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香港黄大仙公园雕刻的大型石雕“九龙壁”最为著名。它是由九块大石组成,重5吨,壁上九龙腾飞,气势磅礴,栩栩如生。名匠庄仕南22岁时雕刻的“龙虾蟹篮”被选作毛主席纪念堂的装饰工艺品,备受中外人士的赞赏;其“龙虾蟹篓”作品,用一块32厘米高的青石刻成,其“篮”上的“篾条”十分清晰,篮里刻有7只龙虾和6只螃蟹,有的张牙舞爪,有的潜水嬉戏,有的附壁扑食,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篓外还刻有一簇簇花草,工艺精细。
    在现代潮汕石雕艺术中,石雕艺术家、艺人庄荣业、袁六昌、詹益盛应是其中的佼佼者。
    1984年,袁六昌等人创作的一组大型汉白玉雕人物像“宝黛对弈”,陈设于广州东方宾馆的庭园中,轰动一时。林黛玉左手提着扇子,右手拿着棋子,脸露笑容,似乎抓住对方的弱点,就要跨越界河,乘虚而入,抢势攻杀;薛宝钗对此已有所觉察,不禁为之一惊,上身稍为后退,但仍不惊慌失措,左手托住右腮,右手拿着一把扇子,沉思着如何扭转局面。站着观看的贾宝玉对林黛玉之着法喜上眉梢,竟情不自禁地拍手称妙。其中坐着对弈的林、薛各高1.6米,站着的贾宝玉2.2米,采用北京房山汉白玉为主料,人物动态神情栩栩如生。这件作品近20年来一直放置于东方宾馆“蒲湘阁”的水榭旁,以优美、纯洁在观者的心中启示美感,引起共鸣,从而达到艺术使人的感情升华,由视觉传导到心灵的效果。
    石雕艺术在当代文明进程中对美化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石雕艺人们为肇庆市鼎湖区政府创作的“九龙大宝鼎”,采用古今石雕艺术之优点,从西安文物馆、北京九龙壁的传统“龙”中吸取精华,巧妙运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赋予九龙鼎以时代气息。在直径25米的水池中,三条高达3.2米、长3.8米大龙朝向中间大鼎,宝鼎外径4.2米、高3.2米,其周围六条小龙环绕,九龙喷水,内外对应。窄小坚强的龙脖,紧接着丰腴饱满的胸腹,有力的肢干,排比有序的龙鬃,巨大的发冠,行云流水般的衬垫,既雄伟壮观又不乏舒展飘逸;而大龙之写实与小龙的变形互相衬托,互相呼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这些构思在潮汕石雕作品中实属创新,以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表现龙体各部位的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把圆雕、浮雕、通雕融于一体,既庄重又活泼,富有新的艺术感染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袁六昌创新的“石板线雕”是对潮汕石雕工艺新的突破。传统的石板线雕线条简单,仅有黑白对照,或朱纹或白纹;而袁六昌采用中国画线条,用版画、连环画的形式,与石雕技艺融为一体,使传统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在为香港创制的“西天极乐图”和泰国淡浮院的“八仙过海”、“王母献寿”等作品中,通过多种变化的刀法,使块面之间整体和谐,远近疏密有致,虚实对比强烈,构图处理上疏朗而有气脉连贯,主体人物形象雍容大气、乐观自信,周围莲花、树木、祥云、散花为衬托,疏密相间,动静有别,既无促逼感又不零散。雕刻线条凸起,主体感强,其中对人物面部及缭绕祥云的处理上更花费工夫,在线条的中间雕琢成各种粒壮,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斑斑驳驳的雕刻效果,使作品在光的折射下,质感很强,刀味与雕刻味很浓。石板线雕作品于细腻之中见粗犷,韵味独特,富有浪漫的艺术魅力,这一技艺被广泛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1年,袁六昌认真借鉴木雕、玉雕艺术的表现形式,以中国画的构图方法,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创制出花岗岩石板镂通雕,既可嵌入墙壁,又可作为挂件、立式摆件,适应人们的审美要求,富有艺术的欣赏与收藏价值。其创作的四件石雕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全部被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其中“韩水荷风”镂通石雕作品荣获银奖,由一块高88厘米、宽44厘米、厚7厘米的花岗岩石板雕刻而成的。它以风动摇曳中的花、叶、草,表现夏日荷塘情趣的作品,叶、花、梗取向上之势,两片大叶占去大半画面,并以两朵大花及花苞相破、相融,层次丰富;花苞与绽放的花头相互呼应,形成相依相伴的情感,从而使荷花的艺术形象产生出风情万种的变化。在雕刻技法上运用镂通雕、浮雕、沉雕、线雕等;荷叶的叶脉、花瓣的花筋采用沉浮雕、线雕,画面上以“S”形构图来体现镂通雕的特点,上半部的通透与下半部的密实形成强烈对比。整体作品线、面结合,粗细、大小、主次、疏密相互映衬,密中有疏,疏中有密,变化多端,不但物象外显的“形似”,更重内在的“神韵”,使传统潮汕石雕,镂通雕主要技艺再放异彩。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袁六昌的镂通石雕“铁干寒香”获得银奖;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荷塘清趣”、“壁饰系列四件套”作品再获金、银奖。

你是本文的第1208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俗大典》
作 者: 叶春生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