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旧时的潮汕农村,煮饭炒菜的主要设施是“灶”而不是“炉”。因而,厨房被叫做“灶下”,例如:“阿姨在灶下煮食(母亲在厨房里做饭)。” “灶下”一词晋代就有了,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五:“(端)于篱外窃窥,见一少女自瓮中出,至灶下燃火。”这个“灶下”指的还是“灶空下”,就是送柴火进“灶空”的地方。后代一直沿用下来,如《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孙大娘在灶下烧火。”指厨房一义应该是其引申义。 “灶空”的前面放柴草的地方叫“灶前”,如:“伊坐在灶前煆火(他坐在灶的前面烧火)。”冬天里喜欢躲在“灶前”柴草堆里取暖的猫咪叫做“灶前猫”。“灶前”也引申泛指厨房,如“个水缸歇在灶前块(水缸安放在厨房里)。”“灶前”也能在近代汉语中找到用例,或者吴语便是这样,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中便多以指厨房,如《醒世恒言·任小女烈性为神》:“春梅在灶前收拾未了,听得敲门,执灯去开门。”又:“妇人去灶前安排中饭与任公吃了,自上楼去了。”再如《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王兴道:‘姐姐你寻常说那灶前看见押司的话,我也都记得。”同书《乔彦杰一妾破家》:“高氏急了,无家伙在手边,教周氏去灶前提把劈柴斧头。” 灶台,潮汕话叫“灶头”,如:“个碗放在灶头块(那个碗放在锅台上)。”“三言”中也用相同用例。如《醒世恒言·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娘子盛了五个馒头,就灶头合儿里多撮些物料在里面。”《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周三)去那灶头边摸着把刀在手,黑地里立着。” 灶膛潮汕话叫“灶空”,“空”潮音“kang1”(康)。我小的时候,当玉米或者番薯收获的季节,常常跟大人要一只红薯或者玉米,埋在刚刚煮好饭的“灶空”里煨熟它,香喷喷的极好吃,经常吃得嘴巴黑乎乎的。 抹布,叫“灶布”,至今犹然,不但用于擦洗灶台,还用于洗碗等。 灶台的烟囱上常常贴有“司命帝君”神位,四时八节要简单祭祀。“司命帝君”就是北方所说的“灶神爷”,简称“司命公”,但不少地方民间常常因为音讹而误称为“新面公”。“司命公”管的是这家人的“食实”(伙食情况)如何、家庭的和睦、孝顺与否,一年四季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都是他的管辖范围。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做“述职报告”,所以怠慢不得。祭拜他的祭品要有“落糖粢”(俗误写作“落汤钱”)等甜食,使他向上级汇报时能够“甜嘴滑舌呾好话”。乾隆版《澄海县志》记载:相传是日诸神朝天,各具香烛酒馔,印纸马轿焚送之。至来年正月四日复具茶果迎之(谓之落神)。 “司命”一词,先秦便有了,《管子·囿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祭拜灶神之俗,东汉泰山太守应劭的《风俗通义》中记载民间所祀小神就有这位司命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在《淮南子》逸篇《万毕术》中也已记载:“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具酒果饴糖,送灶神上天。置刍豆于灶前,以秣神马。其置饴糖,俗意为塞满口,使之上天不得多言。”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