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工艺:巧夺天工精品多 文化习俗 图1张

    潮汕地区的工艺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已经有了石器和陶器的生产工艺,到了东周时期,潮汕的陶瓷造型和施釉工艺,玉器、木器、青铜器工艺,已具有广东先进水平。东晋时期,青瓷、铜铁冶铸工艺,特别是金银饰品工艺,已形成较强的地方特色。宋元两代,玉石木雕刻、陶瓷生产规模很大,而且出了不少珍品,产品种类、技艺水平,均受到中外人士的青睐。

    这里,山清水秀,这里的人,心灵手巧,历朝历代都涌现了无数能工巧匠,潮汕木雕、石雕、精致陶瓷、抽纱等艺术品曾蜚声中外,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11月18日至12月6日,由第十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组委会和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广东潮汕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在广州市二沙岛岭南会展馆举行。此次展览,汕头市工艺美术学会共组织25位工艺美术家的73件作品参展,其中参与评选“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的作品共38件,这报评的38件作品都被主办单位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认定为精品,其中分别获得金、银、铜奖的有33件。

    汕头此次参展的作品虽然在数量上不算多,但却以“艺种多、形式新、技艺精”而深受各界人士的青睐。参展的73件作品艺种丰富,包括有木雕、石雕、微雕、玉雕、陶瓷微书、彩瓷、瓶内画、陶艺、磨漆画、香稿型、剪纸等。更令人欣喜的是,工艺时装、嵌瓷挂屏、金漆画、珠绣画这些沉寂了数十年的艺种也纷纷在这次展览会上露脸。展览会自开幕当天开始,每天都是人潮涌动,赞叹之声不时从各个角落传来。不少人是慕名专程前来参观,更有观众向主办方表达了想要购买作品的意愿。此上种种,让人看到了汕头工艺的美好前程。

    潮汕工艺源远流长,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潮汕就已有石器和陶瓷的生产工艺,烧制火候高达1000°C的细泥薄胎黑陶相当于中原同期的技艺水平。

    汕头的工艺美术门类齐全,品种众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很有地方特色。曾经是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十大生产基地之一。在1985年,该行业共有107家生产企业,当年总产值达到2.45亿元,其中出口值1.11亿元。在潮汕地区,汕头的工艺行业产值和出口量以往一直居于首位。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汕头的工艺美术业逐渐萎缩、式微,至1990年代末,不少工艺几乎销声匿迹,一大批国有工艺企业倒闭解散,传统工艺更是后继无人,相当一部分品种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

    花 絮

    “我贡献一根白发吧”

    2006年9月12日,叶选平同志来到广州市艺术博物馆,在陈建全的微雕作品展橱前,被小小的一根“艺术头发”吸引了,他通过显微镜观赏了陈建全的手艺之后,满脸是笑,以亲切又有些调侃的口气对陈建全说:“这小小的头发能刻上几百个字,真看不出你有这个本事!”他详细了解微雕的操作流程,当他听说“艺术头发”要用质好的白头发作原料时,便指着自己的头对建全说:“我满头都是白发,贡献一根给你吧。”发音刚落,引发哄堂大笑,继而掌声雷动。

    母女皆是“剪纸迷”

    郑少燕和陈小燕是两个“妈妈级”的人物了,意想不到的是,她们学习剪纸的兴趣还是被自己的女儿给激发出来的呢。

    两年前,她们的女儿分别到文化馆举办的剪纸培训班学习,课余,孩子们带回家的作业以及她们学习剪纸的热情引起了两位妈妈浓厚的兴趣。后来,她们跟自己的女儿成了同学。两位妈妈谈起跟女儿“同学”的经历是一脸的兴奋,她们说,在家里她们会跟女儿一起交流学习心得,还暗中“较劲儿”呢,简直是到了“上瘾”的地步。

    展 望

    继承创新 重振辉煌

    现代经济并不排斥古典传统工艺,我们继承并光大潮汕工艺,对发展我市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振兴汕头的工艺美术行业,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与倾斜。如今我省一些城市已针对该行业出台一些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如潮州市对工艺师已实行每月发放津贴,揭阳市也对在全国和省获奖的作品给予二次奖励。我市虽然在几年前曾对工艺行业的状况进行调查,成立了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协调小组,但后续工作未有实质性进展,该机构也已撤消。

    有关人士表示,要振兴汕头的工艺美术行业,应该大力引导从业人员更新观念、创新思路、不等不靠、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推动其向产业化发展。建议我市及早制订和实施相应《保护办法》,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条例规定,有关职能部门应尽早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将分散的私营、民营、个体工艺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并从场地、贷款、培训、授徒传艺等各方面扶持该行业发展,相信可以重振汕头工艺美术的辉煌。

    话 说

    “我与瓶内画结下不解之缘”

    赖乙宁(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今年9月份的时候,我到烟台参加亚洲中国鼻烟壶联合会2009年会。一下车,就受到主办方鸣礼炮,列队欢迎,还有警车为我们开路。同去的儿子看到这阵仗,感叹道:“想不到爸爸能享受到这样的礼遇!”

    其实,汕头的瓶内画艺术发展至今40年,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汕头的瓶内画艺术早就名声远播。那时候,国内外的人都认可汕头的内画艺术,每天来订购的客户络绎不绝,需求之多,一天几十个人也干不来。可惜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人看到经济发展红红火火,纷纷舍弃了这寂寞难耐的传统艺术,另辟谋生途径去了。如今,汕头的这一流派,只剩我一人苦苦支撑,还有两三个学徒,便再无他人了。

    看看其它流派,历史较久的京派和鲁派至少也有传人10名。而发展年限与我们一样是40多年的冀派,更是拥有一个4万人的产业团队,成立了中国衡水习三内画艺术院、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年产值超过10亿元。而咱汕头,别说成立团队,连想学的人都没有。

    我是坚持了下来。这些年,挣扎过,想过放弃,只是终究不舍。坚持至今,我更会继续坚持下去。只是每当想到这份传统可能后继无人,便觉得心酸。但愿政府更多的扶持能给这个行业带来生机,让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光彩。

你是本文的第68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09-12-13
作 者: 陈文兰 、周晓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