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于半山客的中心地区河婆的“三山国王”,因其”护国庇民”之功业,广受粤东各地以及台湾,东南业各国华侨的信奉,在半山客崇奉的诸多种神祗中影响最为深广。
    一、历史悠久,护国庇民
    历史悠久,传播中外,影响深广的三山祖庙,历经沧桑兴废之后,如今焕发新姿,耸立在揭西县城河婆西侧的五峰之下,这里前临榕江,面对明山,东望巾山,北倚独山。层峦迭翠,景致清幽,三山鼎峙,气象天成。
    三山祖庙历史上隶属潮州府揭阳县之霖田都,故昔称潮州三山神,也称霖田祖庙,复因宋太宗曾敕封为三山国王,赐明贶庙,遂多称三山国王庙,当地人民惯称为大庙。
    三山祖庙历史悠久,据元代编修官刘希孟的《明贶庙记》称:“肇迹于隋”,距今1400多年。唐初名将,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于仪凤二年(公元677)率军由闽赴潮,平定寇乱,驻军界石,曾到庙写下《祀潮州三山神题壁》诗三首。(载1990年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的陈元光诗集《龙湖集》),说明在1300年前的三山神已经相当显赫,并受到当时朝廷命官的祭祀和题咏。唐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任潮州刺史时曾因淫雨求晴作《祭界石神文》,(据《明贶庙记》载:“界石即三山神显圣托灵之处”)并派官员前来祭祀。明《永乐大典》及清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潮州府志》、《揭阳县志》、《韩江闻见录》等文献志乘,皆有所载,并称:“三山神肇迹于隋,显灵于唐,受封于宋”,足证它历史悠久,是潮仙最为古老的庙寺之一。
    祖庙奉祀的神祗初叫三山神,受封后叫三山国王。对它的由来历史传说甚多,据《明贶庙记》称:“世传当隋时失其甲子,于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巾山之石穴,自称昆季,受命于天,镇三山,托灵于玉峰之界石,庙食于此”,是为山川之神;河婆当地民众较多传说这三山神原是南北朝时义侠之士、大王姓连名杰,二王姓赵名轩,三王姓乔名俊,三人有其各自的诞辰月日,乃异姓兄弟,各地遍传三山神爱民庇民的各种传说掌故;而《台湾神仙传》及台湾许多三山国王庙的沿革,与马来西亚吉隆坡蕉赖三山国王的记述则称:巾山、明山、独山的三位国王乃南北朝时护国安民、允文允武的三位勇士,谊结金兰,协助隋开国君主杨坚完成帝业,受封为开同驾前三大将军,但三人不恋荣华富贵,星夜挂印留书退隐,修成正果。这与陈元光题壁诗丌头四句“孤隋不尊士、幽谷多豪英。三山亦隐者,韬晦忘其名”的诗意相合,是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的“英灵神”;还有一说是岭东汉族移民怀土念祖的祖先神等。说法不一,但对其“护国庇民”的功绩却是一致的,这也是三山国王能够广泛传播并历千余载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据传:三山神为隋朝统一天下,使人民解脱长期战乱之苫,受万民尊为神后,又有显灵救驾,助唐扶宋的显赫神恩,和关心黎庶的疾苦。正如陈元光诗句说的:“雨(日易)祈响应”“黎庶神所庇”等。韩愈刺潮,淫雨害稼,命人致祭后就老天放晴,蚕谷丰收。宋太祖开基,因刘(钅长官拒命,求于神,即风雷相助,南海以平。宋太宗征太原,见金甲神三人驰马挥戈突阵助战而获胜,凯旋时见城头云中显出“潮州三山神也”字样,故而敕封三山神为三山国王,即巾山为助政明肃宁国王,明山为清化威德报国王、独山为惠威宏应丰国王,赐“明贶庙”,岁时合祭。至于民间各地关于“保境安民,解灾救难,水旱疚疫,有求必应”之类的传说更是不胜枚举。以上这些传闻,地方志乘言之凿凿,民间传说,生动感人,不管其真实可信程度如何,但它是体现历代人民热爱国家民族的观念与正义战胜邪恶的意志和愿望,是一种心灵的满足,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表现,,特别是广大华侨和台湾同胞,他们漂洋过海,赤于空拳在异地煤生,历尽艰辛,吉凶难卜,总是期望得到神明的庇佑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以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求得生存和发展  因此当他们梯山航海,离乡背井的同时,总不忘记带去当地神灵的香火和神像,在移居地设坛建庙,诚心奉祀。由于百年来粤东人民虔诚奉祀三山神圣形成了普遍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更加速了三山神向海内外的传播,六百年前的元代已是“潮之三邑(潮阳、海阳、揭阳),梅惠两州,在在有祠。”明、清以来、随着岭东移民足迹所及,远播江西、广西各地,更多的是漂洋过海,传播到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新加坡等国,台湾则分布尤广,据近年前来进香的台胞反映,全台有奉祀三山国王庙宇联谊会的组织,并有三山国王庙二百多座。他们对河婆的三山国王庙皆称为祖庙或庙宗,在台湾和马来西亚的三山国王庙多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常为同乡襄理婚丧喜庆,排忧解难,办理地方公益等,已经起到一个地方同乡会的作用。他们遵行粤东传去的祀神习俗,崇本尊源,加强乡土观念、民族意识和对故土山川风物,英雄义士的崇敬眷恋之情。1937年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日寇为了消灭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念,在云林县等地下令集中焚毁三山神像,强迫民众改奉日本的大麻神宫,但当地乡民却冒死偷藏老三王的神像在家供奉。日本投降后即派人向焚烧神像的日军郡守中村乙彦索取罚款,重塑神像,重建神庙,说明了人民对三山神的信仰和民族意识是焚烧不灭、禁止不绝的。
    二、历经沧桑,庙貌重光
    一千多年的三山祖庙,历经沧桑,庙貌也曾几度变迁,现址是宋代所建、清代重修,本世纪五十年代庙塌神毁,仅存断垣残壁。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保存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事业、 1984年揭西县对这古老的祖庙全面进行修复、并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中的祖庙,不但恢复原来宏大的三进上木结构规模,且扩宽范围,完善配套,庙房屋顶由土瓦改盖金黄色的琉璃瓦,庙前建白石拱桥,庙门建以花岗岩水磨石板的三山门,入门两侧两尊五米多高的把门将军塑像,威武勇猛,左右两匹白马及牵缰马夫,栩栩如生;正殿高坐红、白、黑脸三位国王金身像,两侧分列六尊高大威武的金刚神像,两旁栋壁为“护国”“庇民”四个大字,梁间高挂“皇封圣旨”牌匾,及名家联对,后殿排列三尊王爷奶的绣像,全庙六十尊各类神像,形象千姿百态,塑造艺术高超,整座庙宇,建筑考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宏大壮观,更胜旧貌。
    修复中的三山神庙,迎来了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绮丽的风光和独特的神祗吸引着广大华侨和港澳同胞,几有“到河不到庙,枉费走一遭”之说。特别自1988年台湾宜兰县27人的进香团,专程到来寻宗问祖进香之后,一批批的台胞接踵而来,其中有组织的进香团就80多个,5000多人,他们对三山祖庙的虔诚祭拜,固然是为了祈福消灾,淬励图强,也是为了寻根觅祖,景仰先贤,牵系种根,精神至为感人。
    随着海峡两岸的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加上揭阳市铁路和深水港的建成,揭河等公路的扩宽,揭汕等高速公路的开通和国际机场的建成,将会吸引更多前来游览和进香的游客,这里也将成为粤东有名的旅游胜地。
    三山祖庙虽地处粤东西隅和操客家话的河婆镇,但其所供奉的神祗不受地域和语言的限制,拥有广泛的信众,且传播海内外历千有余年而愈炽,这里有着深邃的历史文化渊源,它牵涉到岭东移民史,民族史,考古学,民俗学等等问题。近年来我国一些文史工作者以及马来西亚、台湾、日本、美国等地的专家、学者先后撰写并发表的研究论文不下数十篇、影响颇大。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了解我们的祖先和历史,发扬爱国、爱乡、敬祖的民族传统,1992年10月,祖庙的发祥地揭西县召开了首届三山祖庙学术研讨会。到会省、市专家、学者、教授50多人,收到海内外学者有关论文20多篇及收集到历史文献—大批,获得丰硕的成果,会议消息及部份论文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于《汕头日报》和《汕头大学学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和揭西三山祖庙管委会,将研讨会论文、历史文献、祖庙建筑、民间掌故及台湾、海外有关资料收集整理成一本丰富、充实的《三山国王丛谈》,由时任揭阳县志办公室主任贝闻喜和潮汕文库编委会副主任杨方笙任主编,列入《潮汕文库》之一,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通过《三山国王丛谈》的出版,更好进行海内外的学术交流,让这古老的三山神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放射出时代的光芒。愿这古老的地方神祗在加强海内外炎黄裔众的民族凝聚力和血肉情谊中起到“祟本追源”和“桥梁纽带”的作用。
    三、三山国王的游神习俗
    三山国王每年要出巡河婆境内一次,叫做游神。是由一文一武的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为全权代表。据传这两位是宋代奉旨到庙赐封国王的官员,到河婆后,见这里山明水秀,风俗淳厚,有老于是乡之意,经清皇上旨允,并以公王、大使身份于三山国王庙旁建立公署为官舍,死后葬庙后,一并供奉。指挥大使韩姓,木坑公王张姓,他两位一年一度代表三山国王到百姓中间去巡视,休察民情,反映民意,享受民间香火,与民同乐等,,因此他平时不坐大殿,只坐在两辆木轿子上,分别安置在左右副殿,准备什么叫候有“出差”任务,马上即可启程。每年出巡路线,是把“直辖地”的河婆六约,按照两条河流,一曰“大溪”,一曰“细溪”,“哪一位全权代表走哪条巡视路线。年年春节前的腊月24日,都要由庙里主持人——“庙祝”,在国王像前奏请钦准,以连跌几次“圣诰”跌出一阴一阳为准。如果从大溪下,细溪上,其路线是从象门约——员埔约——马路约再返向南山约——龙潭约——狮头约回返大庙。如“圣诰”跌出大溪上的路线则是相反。出巡时间则是铁定年年于农历的正月初二开始,至二十四日巡视结束回庙。六约200多个乡村无一疏漏。
    两位“特使”出巡前,因为是三山国王的全权代表,因此他们的装束,仪仗都很讲究,出门前举行一次互敬作别的仪式。
    每年正月初二一早,两位巡视的特使,便束装待发,“指挥大使”饰以义官袍帽,“木坑公王”则戌装打扮、他们先在庙内“互敬”后作别启程,随行的那班“香公”“庙祝”“神夫”等,他们也要随着“特使”作近月的远行,这帮“人马”是家住大庙附近庙角村的刘姓人为主,(多为建庙施主后代裔孙),他们借着国王特使的地位和威望,去到哪里就接受哪里乡村最高规格的接待。连队伍排列先后都有明确规定:即擎旗手前行,俗话说“末行军,先行粮”,这支“旗”,人们管叫它”饭顿旗”,如逢大乡里应该在这里留宿的,“饭顿旗”就在住址高高悬起,飘扬着“风凋雨顺”、“国黎民安”八只大红字。当地主人就得准备隔宿几顿丰盛的饭菜,盛情款待这些随行人员,不然国王是会怪罪的。如遇小村寨,没有留住王爷的条件,为了临时满足当地子民祈福的,叫做“歇马”,就不高悬旗帜,而是把旗帜斜靠屋檐,随时过境而去的,这些都有“先例”可循,不得随意改动的。
    随在“饭顿旗”后面的队伍,一般是挑扶、锣鼓手、抬香炉、扛特使种像(一般由下站乡民抢着扛神像,故这个差使最清闲),擎凉伞在神像之后,并一路敲锣打鼓,王爷所到之处,均得打响多发火药大铳(叫打顿铳),并燃放鞭炮以示欢迎。王爷安置定后,即在全村最为广阔又中心的大祠堂,或是露天大禾坪,由各家户主摆上最为丰盛的五牲糖果,如各户从一年之春初就特别饲养作为拜大庙爷的大鸡、大鸭、大鱼之类,还要专工自制白糖的“米(米呈)”,叠成又高又秀的“米(米呈)塔”,全村民众都会暗中般比,看谁家的鸡鸭最肥大,米(米呈)塔最高,哪—家的女主人(或媳妇)手艺就最好,就美名远扬。除了该村轮值做为“福首”的祭品摆在前面外,往往是富家大户老早就先选好正位摆上“八仙大桌”安放自家的祭品,小户、贫户一般是二三户合用—桌、放在侧、后的位置。祭神开始,先由“庙祝”请神,放高嗓门唸读千篇一律的祭文,祈求国王保佑本村“合境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并带领全村各户信士三跪九拜,焚香燃烛,无限虔诚。祭毕由“福首”代表全村以红托盘献上“红包”(红包大小根据乡里经济情况而定,没一定数额规定,是给随行人员私分的),香祝则代表巡视者收受这集体奉送的“红包”;接着即开始游神,(深入村头巷尾“巡视”)一路接受夹道村民的参拜。村里的锣鼓队,舞狮班一齐出动,八音弦箫吹奏着“得胜令”“五福连”等乐曲曲牌。最突出的是各村组织的长鼓队,(长近一公尺,鼓面宽约四公分,双头用牛皮特制的,一律油红膝,以示吉祥)几十上百面长鼓排成长龙,打鼓手多是青年后生,站着边行边打,一手提鼓,一手执一尺多长的鼓槌,装出用力击打姿势,配上几十面大铜锣,三五面铜金(又称凸金,是一种铜制高音乐器),锣、鼓配合的响声是“斗斗咚,斗斗隆”,必须讲究节奏整齐,不准杂乱,这简单的节奏,无限次的重复,一直到全村游遍才停息,出巡大使,由全村最诚心的信士穿上长衫,载着氊帽抬着神像跟在锣鼓队后面,接受挨家挨户老人小孩的跪拜。有些人家在门前放上一束稻草,待“王爷”过后即回收放在猪牢或鸡窝,保证今年六畜兴旺,大队的孩童来回穿插在游神队伍中间,人声鼎沸,鼓声动地,热闹非常。
    游巷结束后即将掀起—个“举王爷”(举字——居^切,玩耍之意)高潮,选一个空阔场地,燃烧起山草堆,烈焰冲天,青壮年成百数十人拖着神像,跑跳着,围绕火堆不停地转动。一些勇敢小伙只穿内衣短裤,或只着袜不穿鞋,拨掉王爷的须,摘掉王爷帽子(因怕被火烧坏)接力上阵,让百十枝鞭炮竿压近身边颈上,(每枝炮竿用青竹缠绕着一丈多长的鞭炮)鞭炮雷鸣,火光冲天,人声震耳,如狂如醉,他们不怕炮火的烧灼,一边呐喊叫嚷,奋力追逐奔跑,一些上年纪的人则端着水盆向这些“勇敢小伙”泼水,水花、炮花混成一片,火光冲天,炮灰飞舞,烧得大地通红,在场者声嘶力竭,“遍体鳞伤”,旁观者人山人海呐喊助威,“原始、粗野、勇武、壮观”是一年一度最热烈最欢乐的日子。直至鞭炮响彻(往往数十分针之久)火堆熄火,举王爷的“勇士们”带着烧伤的皮肉将王爷抬出火场,为王爷接须、戴帽并纷纷下跪祈求王爷莫怪无礼和多加庇佑,据说这些被鞭炮炸伤、被火灼伤者,有王爷庇佑多不治自愈,只是休息几天不上山下田劳动而已,这时有人负责打响送行火铳,王爷的随从打起慢板的锣鼓,催促启程。村里的“福首”带领村民虔诚的相送,而下一个村子“恭迎圣驾”的人群早已前来迎接,这时四周观热闹的人逐渐散场,又涌现出一大群中老年妇女和儿童冲入火场,争扫纸灰炮硝,带回家放进鸡窝猪牢,口中祝祷大庙爷保佑鸡多下蛋,鸡仔活得齐,猪不生病,长得肥大。小孩子们则争觅未响过的鞭炮玩。形成一种奇特的“打扫”战场的风景。
    这场富有地方特色的“举王爷”活动,有如一幅古老、纯朴的民俗风情画,类似原始氏族渔猎归来时欢庆丰收的疯歌狂舞,从老人到小孩的心灵中都充满了神明法力无穷,能为本村本户驱邪降福,消灾去难,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等,充分反映出小农经济,广大农村的落后愚昧和农民们为求生存,求发展的良好愿望;另方面,在过去贫困农村的人们,终年劳累,缺乏必要的文化娱乐,可以通过迎神以娱人,敬神而加菜,借以“风光”几天,改善一下生活,自然也就乐在其中了。
    可是也使人看到,在几千年封建皇权和神权的双重统治下,造成了人们的愚鲁,无知和粗野,自渎的遗毒竟然如此之深广,实在令人感到慨叹和痛惜,试看每年大庙爷出巡—次河婆六约,这200多个乡村,几十万人口的地区,单就燃放的鞭炮和焚烧的香烛,便要消耗农村多少百万的血汗收入?要投入多少生产劳力的浪费和损失?还有很多因迎神赌博而倾家荡产或因大规模的群众活动,时常带来村界,姓氏的纠纷,其恶果和损失就无法统计了。好在这种陋俗,半个世纪多来已经废除,现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记载它,是从民俗的角度加以研究,也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比中,给我们看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不步历史的后尘。
    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两尊指挥大使和木坑公王偶像,至今仍安放在副殿的木桥上,但从来不让走出庙门,好像“退职的宦官”,”失业的将军”,静静地安坐在这里,已成为二块朽木,再没有以往那种“权代国王”,操牧民教化,整饰纲纪,抚慰地方,接受万民参拜,隆重一时的威风了:但自开放改革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崇尚信仰自由,娱神活动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每年春节的新正初一,河婆镇及附近居民,包括商家和机关干部,在除夕及初一日成群结队,驾车或步行到祖庙烧香放鞭炮,彻夜不熄。而各村各寨所设的三山神庙,也将神像迎至全村的中心地点,端放于高台让全村各户自由前往参拜,有时也有在本村本土下村进巷巡游的,但多是“小打小闹”,作为儿童嬉戏娱乐而已,春节过后即将神像送回宫庙。也不太多引起人们的重视了。至于各家各户过去多有安置三山国王的神位,(只写上“三山国王之神位”字贴在—角)初一十五老人烧香礼拜,还有祖庙用木版刻印的三山国王“灵符”,则是贴遍各门楣、厅堂、牛间、猪舍随处可以见到。这也可以看到它的“普及”程度。
    近年还有一些投机取巧之徒,仿刻三山国王灵符木版,广印大量灵符到沿海潮语区,甚至带到海外广泛推销叫卖,以此敛财的,应该受到制止打击。至于外地回乡人士,归侨或观光游客,到了祖庙,要不要烧香跪拜,各听见尊便,“各取所需”,有的只是慕名而来,一瞻胜景或合家同游,说说平安吉利的好话而已。真正相信“国王庇佑”的心理比以前淡漠得多了。

你是本文的第3460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贝闻喜、刘青山、李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