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安囝” 文化习俗 图1张

    “安囝”的缘起,据说是在1915年左右,外国烟草公司向中国倾销香烟的一种促销手段。这种用厚纸片制作的长方形画片,每包香烟内附有1张,当时形状略大于火花(火柴盒封面画),集齐若干枚规定的图案,可以免费领取一包香烟。后来,洋为中用,“安囝”成为一种寓教于乐的袖珍图画启蒙读物,再进而演化成儿童玩具。
    “安囝”是潮汕本地的口语称谓,它的通俗名是什么?各地似有各地的叫法,在粤方言地区似乎称“公仔纸”,到北方好像是叫“纸画儿”、“洋画片”什么的,如玩“安囝”就有说是“拍洋画片”或“扇洋片”的。
    在我们小时候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安囝”是一种很流行的儿童游戏。“安囝”是质地比普通打印纸要厚一点、硬挺一点的彩色小画片,形状规格大概是4×3厘米左右的长方形,常见的是一版3×4计12张,也有横纵5×5张排一版的,每张印着人物或风景之类图案,多数是《西游记》、《三国》、《水浒》、《封神榜》等故事题材。每版的画片有点接近连环画,连起来能表现一定的情节,每一题材的版式合起来可构成整个故事的轮廓。也有的是知识类的,如飞机、坦克、拖拉机或花鸟鱼虫之类。有的印刷图案相当精美,水浒一百零八将栩栩如生,宋江、李逵活灵活现。一版“安囝”卖多少钱现在已记不起来了,大约两三分钱吧,也可以整版割开零卖,记得1分钱可以买5张吧。另外,一些品牌的盒装香烟中也附送有“安囝”,一般是每盒一张。
    玩“安囝”的孩子年龄从学前至小学二三年级都有,印象中我自己在四年级时就没有留存“安囝”了。流行的玩法是两人对拍,将“安囝”有图案的一面朝上放在手掌上,两人将放着“安囝”的手相对快速一拍后松开,两张“安囝”自由飘落地上,“安囝”正面反转朝下的作负,该张“安囝”就成了胜方战利品。有人将“安囝”的两头向中间卷弯成弧形状,改变飘落的重心,让正面朝上的概率大一点,这是明招。我曾吃过暗招,有人用两张一模一样的“安囝”贴成一张,这样拍下来永远都是有图案的一面朝上,只赢不输,可也容易被识破。此计我也用过,赢了几张后就适时收手,改用其它“安囝”出征,以免露马脚。但这法子毕竟胜之不武,用过三五次还是放弃了。
    还有另一种玩法也较流行,各人将“安囝”合在一起码好,统一正面朝向叠齐,摆放在地上,轮流拍巴掌击出气流将整叠“安囝”吹翻,拍翻出来的“安囝”有几张正面朝上,他就羸得几张。这玩法最大的好处是不限于双人玩,无论有多少人都可轮流上阵,但先拍者总会占点便宜,人多时或“安囝”张数多的话,得“剪刀石头布”决出先后。这样玩输赢相对较多,若“本钱”不太厚的话,就不敢玩。我一度曾拥有近300张“安囝”,可谓是“兵强马壮”,有的“安囝”故事差不多凑够整套,可若玩成叠的,不用半天就可能输掉大半。
    此外还派生出另一些玩法,各方轮流拿出一张“安囝”,正面朝下,反面朝上放桌上或地上,用手拍打,正面翻转向上者为胜,且还有权继续拍,反之拍击权即反转对方。在其它地方还有一条龙、满堂红等玩法,其实大同小异。
    “安囝”的淡出是什么时候已不容易考证了,儿子是80后,他们这一代“安囝”基本已绝迹,70后是否还玩过不得而知。

你是本文的第63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21
作 者: 苏音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