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遗响 华夏正声——潮州音乐沁人醉 文化习俗 图1张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乐。千百年来,根植于潮汕民间的潮州音乐深受海内外潮人喜爱,其艺术魅力更是超越民族和国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雅俗共处,俗可入乡村闲间农舍,雅可登文人学士书斋厅堂。近年来,我市重视对潮州音乐的保护传承,出台一系列保护政策和措施,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保护潮州音乐这一传统音乐宝库,为我市潮州音乐发展作出贡献。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据现有资料考证,潮州音乐的渊源可追溯到唐朝,成熟于明清。到了清朝末年,潮州音乐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内容之丰富、技艺之多样和普及之广泛都令人叹为观止。它自中原古乐传入潮汕地区后,长期受方言、民俗的影响,与潮州民间曲调相互渗透,互相糅合,并吸收了弋阳腔、昆腔、外江戏、秦腔、道调和法曲,融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中国民间音乐之林。
    地少人多的潮汕,下南洋是当地人的一条出路。据说,这些过番客出洋,肩背市篮,腰围浴布,市篮里除了几件必要的衣物之外,就是一把椰胡。椰胡在潮汕地区有个更通俗的名称,叫冇弦。它以椰壳为弦箱,红木为冼杆,剑麻丝为弓毛,蚶壳为弦码,螺钿为装饰,一派海滨风情。潮汕人家墙上常挂一把椰胡,闲时单拉独奏,寻乐娱情。对于潮汕人来说,演奏潮乐并不难,闲间乐舍遍布城乡,足可见潮乐文化的大众性。
    古朴典雅优美抒情
    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前者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锣鼓乐、潮州小锣鼓、潮州花音锣鼓、潮州八音锣鼓,后者包括笛套古乐、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等。潮州音乐内涵丰富,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
    民间所称的潮州音乐,一般指的是器乐形式,其代表乐种是潮州弦丝乐。弦丝是潮汕乐人对乐曲的称谓,是古风的体现。民间叫弦诗,源流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教乐,“民俗书诗,披之管弦”。也就是诗是可以在管弦上演奏的,诗三百是可以演奏,可以唱的。唱一帮人,奏一帮人。后来弦诗慢慢变成纯粹的器乐,它是潮汕民间丝弦、弹拨合奏的一种纯器乐,是最具群众性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其乐器组合可大可小。大者有十件以上,小者也有三五件的小组奏。潮州弦诗乐形成年代久远,由唐宋古乐与本地民乐结合演化而来,它自唐宋时期接受中原古乐,和勾栏瓦舍的育化和滋养,于明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至清中后期,弦诗乐的乐器组合趋于完善。
    “二四”谱式古老独特
    在汕头市潮乐传承保护中心排练厅内,演员们手拉弦琴,弹拨筝弦,奏出悠扬的潮曲。优美的弦乐和着动人的唱腔,让人为之陶醉。领奏的正是该中心主任、潮州音乐省级非遗传承人辜纯生。自幼师承潮乐名家杨应强、许友、陈丹、李先烈,辜纯生博采众长,能演奏潮州提胡、二胡、板胡等乐器,尤以潮州提胡见长。充分吸收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技法,使二胡演奏气息饱满、音色甜润、细腻传神,富有感染力。
    辜纯生介绍,潮州音乐所独有的“二四谱”是十分古老的谱式,在其独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灵活变化体现了潮乐独特的韵味,同时构成潮乐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多种调式以及演奏上强调充分发挥作韵和即兴加花两种技法。潮州音乐常用乐器约有二十余种,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唢呐、深波等。代表性曲目有《抛网捕鱼》、《双咬鹅》(大锣鼓)、《昭君怨》、《小桃红》(细乐)、《晏灯楼》(苏锣鼓)等。潮州音乐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变奏手法都具有独特的章法和美学依据,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正因为潮州音乐的丰富内容和技艺多样,才使得音乐界人士对它另眼相看,知名音乐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海德在聆听完一曲潮州音乐后,情不自禁地称赞它是“绿色音乐”,是“音乐中的活化石,是最具研究价值的乐种”。
    潮乐潮音寄托乡情
    民谣有“三弦琵琶筝,锄头畚箕筐”,把有闲阶层的三种乐器与劳动阶层的三件劳动工具并列,饶有意味。潮州音乐在千百年的演变中,融合多种优秀的音乐元素,有容乃大的特点使其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潮州音乐的传承保护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2012、2015年我市连续举办两届全市民间潮乐大赛,去年12月市政府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共同举办2015广东民间潮乐大赛,我市参赛队伍获得全部4个金奖中的3个,充分展示了我市潮乐保护和传承的水平,受到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高度评价。
    汕头市潮乐传承保护中心也不定期下到社区乐社进行培训指导,还把潮乐课堂带进校园,为我市潮乐传承保护做出贡献。辜纯生告诉记者,潮州音乐在汕头深受人们喜爱,缭绕的潮音牵动着无数潮汕人的心,它不仅是一种优美的精神娱乐和心灵陶冶,更是一种思乡情绪的寄托。我市不少艺术家也积极走出国门,与港澳台同胞、海内外潮人互相交流或同台演出,互相切磋技艺。

你是本文的第78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11、28
作 者: 李德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