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乐源于唐宋,明清渐盛,近现代日趋成熟,今已享誉海内外。潮州音乐色彩斑斓、多姿多彩,既有气势磅礴的大锣鼓;又有窃窃私语的古筝细乐;既有宫廷风韵的笙萧管笛;又有寂静飘渺的庙堂经鼓;更有那感人肺腑的弦诗国乐……,总而言之,潮州音乐品格充分体现着一个“和”字,在和谐的基础上追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境界。真可谓“闻其声,可感淳朴民风,察其韵,可知尚美之心”。

    潮州音乐以内涵丰富、品种多样著称。不同品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形式、演奏风格上。大致分为锣鼓乐、笛套古乐、弦诗乐、细乐、庙堂音乐、汉调音乐等。

    (一)锣鼓乐。

    包括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花灯锣鼓、曲锣组合等。

    “潮州大锣鼓”是以大鼓为中心,多种打击乐相配合,以唢呐为领奏并配以管弦乐的大型合奏式音乐品种。它粗犷雄壮、气势磅礴,音乐格调绮丽清朗,司鼓艺术别具一格,能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和渲染节日喜庆气氛。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起来。过去,在潮州各地都设有锣鼓馆,在每年游神盛会时演奏,乐器只用四面锣、二副大钹,属清锣鼓形式,俗称”四锣二钹”。因奏法过于简单,艺人们增添了唢呐吹奏一些弦诗谱,如《过江龙》、《百家春》等,这样有吹有打,接近于古代的鼓吹乐。

    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并配以管弦乐的一种合奏形式,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也称”唢呐大锣鼓”。大锣鼓在潮州音乐中最为普及,流传面最广。大锣鼓除大鼓外,锣器较有特色的有钦仔、深波、斗锣;其次有苏锣(形制比马锣大)、亢锣、月锣、大钹、小钹等。由于锣器各具音乐特点,且各有固定音高,演奏丰满协调,并具有简单的和声效果。与管弦乐合奏时,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大锣鼓传统形式分”长行套”与”牌子套”。”长行套”常用于节日喜庆、盛会、游行等大场面;”牌子套”多脱胎于”正字戏”的曲牌锣鼓,原主要用于表现戏剧故事情节,由若干牌子联缀成套。传统曲目共有十八套之多,其中分文、武套。文套文静温柔,长于表现悲欢离合,男女之情,如《抛网捕鱼》、《掷钗》等;武套则气魄雄伟、豪放磅礴,适于表现古战场的格斗场面,如《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等。

    小锣鼓组合则是以深波、钦仔、大钹、小钹、月锣、亢锣等(不用苏锣、斗锣)加上一套板鼓配以小管弦乐队的一种演奏形式。适合演绎欢快、热情的音乐情绪。代表曲目有《画眉跳架》、《狮子戏球》等。曲锣组合是指潮剧棚顶的大锣戏锣鼓组合,除深波外,最有特色的可算定音为g 的曲锣。另外,还有民俗性很强的花灯锣鼓等。

    (二)潮阳笛套音乐。

    笛套古乐流行于潮阳一带。南宋末年,宋室宫廷乐宦吴丙(字汝光,原籍江西)随师抵潮,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的种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大地,经过历代乐工们的充实和发展,形成了潮阳笛套音乐古朴典雅的风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潮阳笛套音乐的品类,可分为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笛套音乐包括笛套古乐(即传统的笛套音乐)和经融合、演变而成的笛套音乐。笛套古乐从曲式结构到旋律进行,都保留了古代宫廷音乐韵味。其风格特点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色彩。笛套锣鼓包括笛套小锣鼓、笛套大锣鼓和笛套苏锣鼓,笛套小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小巧玲珑的锣鼓点,笛套大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大鼓、斗锣、大钹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击乐,笛套苏锣鼓则是指笛套音乐配上苏锣鼓。

    就其共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是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它以笛、管、笙、箫为主要乐器,用大横笛领奏。风格古朴、幽雅,具有宫廷音乐风味。相传宋末或明、清时,由中原传入。每个套曲由若干乐曲联缀而成,如《四大景》由散板、引子、序曲(头板慢8/4拍子)、一景”柳摇金”(头板、二板至三板)、二景”金毛狮”(头板、二板至三板)、三景”闹元宵”(头板、二板至三板)、四景”柳青娘”(头板、二至三板)组成。速度由慢至快,每段也分慢、中、快,章节段落分明,近似唐、宋大曲”散序”、”拍序”、”曲破”的形式。就其个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从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别于其他地方,构成潮阳笛套音乐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潮阳味”。在吹奏方法上,潮阳笛套音乐是传统的(宫廷式)”龙头凤尾指”,领奏乐器的大笛(横笛)是28节大锣鼓笛。

    (三)弦诗乐。

    潮州弦诗乐是民间丝竹乐。”弦诗乐”原指潮州古乐诗谱的演奏,现在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弦诗乐又是潮州音乐各乐种都必须依奈的一个元件,就象电脑中的芯片。因而,某种意义上,潮州音乐的符号就是弦诗乐。其流行地域主要是广东省东南的潮、汕地区诸县,但在闽南龙岩、龙溪地区,广东客家五华、大埔、兴宁等地,南部陆丰、海丰诸县以及海外东南亚泰国、越南、马来亚等地均有流传,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弦诗乐以潮州民间丝竹、弹拨乐器演奏古诗谱而得名,是最具群众性的演奏形式。乐器组合可大可小,大者有成十件以上乐器的合奏,小者有三、五件乐器的小组奏。潮州弦诗乐最早是以蒙板的竹弦为领奏乐器,近三百年来,经过南洋华侨及戏班乐师的改良,改用乌木蒙皮二弦为主奏乐器。其它拉弦乐器有椰弦、竹弦、二胡(提胡)、大胡弦;弹弦乐器有三弦、月琴、秦琴、皮琴、葫芦琴、琵琶、扬琴,吹管乐器有小横笛、大横笛、洞箫;打击乐器有小鼓、大小木鱼、木板等。其中小横笛、大横苗、提胡、亦分别可作主奏乐器。

    弦诗乐一般以板击节。板式节奏灵活多变,传统演奏习惯是由慢到快、层层推进,采用曲速三变的变奏手法,即从头板开始,接二板、拷拍、三板直至高潮急煞告终。同时在板式变化的基础上还运用约定俗成的单催、双催、双叠催以及其它变体的催奏形式,把乐曲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往往可以通过旋宫的微妙变异,使调性产生”似转非转”的艺术效果,赋予乐曲以特殊的韵味和情趣。

    传统潮州弦诗用古老的二四谱演奏,其演奏特点可根据二四谱的各种调式;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反线、活五来进行转换和变奏,达到旋律色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轻三六调式特点旋律多轻快明朗;重三六调式则深沉含蓄;反线与轻三六同,但旋律高四度;活五调式最富有待点,善于表达哀怨或悲愤的情绪。将一首乐曲用不同调式色彩转换变奏时,一般规律为:轻三六乐曲可以转为重三六、轻三重六、反线;重三六乐曲可转为轻三六、轻三重六、反线、活五;活五乐曲可转为重三六、轻三六。

    潮州弦诗在演奏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曲速三变”。即每一首弦诗套曲基本上都用头板、拷拍、三板的形式作为其结构或旋律变奏的相对固定的程式。乐曲引子多为散板;头板(或称二板慢)为4/4节拍,是乐曲主体部分,演奏时一般不反复或反复时变化很少;拷拍为1/4节拍,是慢板旋律在节奏、节拍上的变奏,主要特点是多用后半拍,形成垛句式的旋律特点;三板为1/4节拍,亦是慢板旋律在节拍、节奏上的变奏,其特点是用多种”催”的手法把旅律反复变奏多次,速度逐渐加快,在高潮中结素束全曲。

    潮州弦诗所奏曲目,传统乐曲多沿用中州古调传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兼蓄了各地民间小调、佛曲、笛套和民间戏曲音乐中的外江调、正字调、粤调等,甚至有时还吸收民间艺人飘洋过海从东南亚各国带回来的民歌、小曲之类,如《双摇橹》(来自日本)、《喇叭诗》(来自英国)等。著名的潮州弦诗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花》、《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以上五曲均为重三六乐曲;《大八板》、《平沙落雁》、《风求凰》、《玉连环》、《锦上添花》,以上五曲均为轻三六乐曲。其它流行的乐曲还有《柳青娘》、《浪淘沙》、《狮子戏球》、《千家灯》、《粉蝶采花》、《红梅头》、《粉红莲》、《画眉跳架》、《深闺怨》等。

    (四)细乐。

    是以琵琶、筝、小三弦为主的小型合奏,有时也加上洞箫、椰胡或竹弦等乐器,风格细腻柔润。尤其是在琵琶、筝、三弦的合奏中,常产生五声性和声效果,更显得和谐悦耳。传统细乐分硬、软套。硬套如《胡茄十八拍》,软套如《昭君怨》、《小桃花》、《月儿高》等。

    (五)庙堂音乐。

    是寺院、善堂做法事时(如颂佛、拜忏等)唱奏的音乐。基本分为”禅和腔”、”香花板”两类。此外尚有”外江板”等其它流派。使用的乐器有法器经鼓、鼓脚钹、双音、引馨等,以唢呐(有的则用大横笛)领奏,并配以其它的弹拨、弦索乐器。曲调玄奇古朴,别具一格。

    (六)汉调音乐。

    汉调是广东汉剧(俗称外江戏)曲调的简称(被称为外江调),清代中后期随着外江戏传入潮汕后至兴梅、大埔等地,汉调自清光、宣以来曾风靡全潮,被雅称为”儒乐”、”国乐”。汉调音乐原属板腔皮簧系统,在潮汕流传过程中,融合了潮乐的变奏手法和旋法加花润饰特点。汉调用的打击乐主要有苏鼓(小鼓)、梆鼓、拍板(俗称过山板)、苏锣、苏钹、小碗锣、小锣,弦索乐主要乐器有外江头弦、三弦、月弦、瑶琴、琵琶、笛子、胡弦等。

    外江戏及外江音乐在潮州于清末民初一直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才渐告衰落。现在,除个别地方还有外江乐存在之外,大多数的外江乐已经溶化在潮州音乐的各种形式之中。

你是本文的第1462位读者
来 源: 《潮商》201003期
作 者: 郭明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