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巢起义的战乱期间,唯有福建西北部(即汀川所属各县)、江西东南部(今上饶地区)以及广东北部未遭受战争之苦,因为这个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道幽路险,起义军难于涉足,饱受战乱的客家先民,以空前的规模逃至此地,因战败逃亡的士兵亦纷纷逃入。在这地区的周围,因唐朝灭亡后,各地割据政权林立,形成“五代十国”,但都不能支配他们。特别是在闽西200平方公里的石壁盆地里,土地肥沃,水上交通方便,且开发较早,很自然地成为“避风港”。在北宋末期的靖康(1126年)前迁入汀州宁化县石壁地域的流民就有67姓以上,加上南宋时迁入的33姓,人口激增至十一万,(而先住的汉人及以瑶、畲少数民族才共约5000人。)由于人口急速增加,宁化地区人多田少,许多人又纷纷南迁,其中约40%的人迁至莆田、漳州一带,形成以后的“福佬人”。约60%的人南迁至闽西南地区,他们波浪式地推进,先迁至长汀、连城以及清流、归化等县,续迁至上杭、武平、永定等县。上述这些地方,在唐以前的居民,多为百越族后裔,主要是畲族和瑶族。
    畲族,据1999年出版的《辞海》载,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山客),古称“輋民”或“畲民”,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笃信盘瓠为始祖的传说。畲族和瑶族,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力量、如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陈元光在潮、漳征讨蛮僚时,大部分的抵抗力量来自畲族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宁化黄连峒畲民起义,有二万畲民圃汀州(见《资治通鉴》卷25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按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福建省上杭县就认定历史上属于畲族的雷、钟、蓝三姓人口5961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1900年统计,全国畲族人门63.5万人。
    大批的客家先民在迁播地区里,以其较先进的生产力和较高的文化,在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文化的提高诸方面都超过畲族,因此逐渐改变着该地区主客人口的比例,据宋《太平寰宇记》载,宋初汀州所属,主户19730户,而客户已达44277户,远远超了主户: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汀州主客户共81456户,这时主客之间的融合,已达到了不能分开计算的程度了,到了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主客已达218570户;到了宝佑年间(1253-1258)主客又增至223432户,主客丁534890人。
    南来福建汀州地区的汉人,开始时是“客人”,初来乍到,为了站得稳住得下去,必然要“入乡随俗”,慢慢地融进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因为南迁汉人以其较先进的犁耙耕作方式和较高的文化,又因与历代官府有着“天然”的联系而备受呵护,因此在与土著人的融合过程中,逐步处于主导地位,经过200多年的互相融合过程,到了北宋神宗时,已逐步形成—种新的、独特的,既保留着中原古风而又有所区别的语言、文化、习俗、成为汉民族的的—个支系——客家民系。
    历来,客家人都说石壁是祖居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在石碧(石壁的古称)建成世界首座“客家公祠”,举行世界客属祭祖大典。
    汀州地区在唐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而该地“四履皆山”,土地资源极为匮乏,“无平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艰难的生存环境加之人口的不断膨胀、收获难以满足需要,于是—部分充满活力、不愿受贫困束缚的年青人便向外发展,而在南宋时期,嘉应州地区仍然是“地旷人稀,民惰,而农业者鲜,悉籍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清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加上宋末元兵骚杀,汉人纷纷向南迁徙,大量流入广东的梅州地区,据《石窟—征》(“石窟”是现在蕉岭县城地方)记载:“蕉岭历元而明,中原衣冠士族,始稍稍迁至。巨姓大族,皆元明时始迁者多。”光绪《嘉应州志·丛谈》载:“闽之邻粤者,相率迁来梅,大约以宁化为多。”《兴宁县志》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后,朝廷减轻官田租税,招携流亡人口,此后,闽、赣等地客家人相继迁入,人口渐多。”《五华县志》载:“据各姓氏族谱记载,客家系在北宋末年始迁入长乐。”
    在宋代之前,嘉应地区居民,以畲、瑶族为主,《梅县志》载:“宋代之前,程乡(今梅县)居民多为畲族、瑶族,汉族人为数尚少。”因为畲、瑶族人居住深山,以狞猎、耕畲为主;南来汉人多数居住半山区及盆地,从事农耕,所以没有根本利益矛盾,故能和平共处。
    南来汉人,凭着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生产力较高,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居民逐渐学习汉人的生产经验、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与汉人通婚,汉人也吸收了部分畲族语言,习俗。  久之,畲汉两族逐步融合,大部分融入汉族,这是畲汉融合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梅州客家人特点的主因;汉畲融合的另一个原因,是联合反对官府逼迫的斗争。无数次的联合斗争,加速了畲汉族的融合。
    到了明朝中期以后,便不见史书有畲民暴动的记载,说明已基本融进汉族了。
    梅州地区客家人与畲民融合所表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面,因为在赣州是客家民系开始出现的阶级,存在更多的赣语,中州语、吴语成分;闽西客家话,融进较多的畲族语言,梅州的客家语,融进更多的畲族语言,所以北方话成分较少。意识方面,梅州人的客家人意识最浓,汀州次之,赣州则很淡。解放妇女小脚最彻底的也是梅州,汀州次之,赣州较迟。客家妇女充当农业生产主力军,也以梅州为先。客家妇女唱山歌,以梅州为最盛。在辈序排列方面,客家人也曾使用过畲人的习惯。在埋葬习俗方面,传承百越民族“二次葬”的习俗,即人死去埋葬一段时间后,择日开棺捡起枯骨,叫“捡金”,装在叫“金罂”的陶坛中,葬人墓地或放置于野外适当地方。潮汕半山客人还继承着以上特点。

你是本文的第1404位读者
来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贝闻喜、刘青山、李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