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遗”正字戏 的文化符号 文化习俗 图1张

    今年是正字戏大师陈宝寿逝世30周年。陈宝寿毕生致力于正字戏的艺术探索、创造与传承、发展,创立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正字戏表演艺术学派,为我国正字戏事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在全国戏剧界享有卓著声誉,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以戏成名 以人传戏

    陈宝寿1907年出生于陆丰县东海镇,7岁入行,8岁即在舞台崭露头角,弱冠之年成为炙手可热的正字戏当红武生,而立之年走红粤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冠全国、誉满梨园。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把南拳武术、民俗风情、民间舞蹈汲取贯通到正字戏中来,通过外师教化、内得心源,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是20世纪中国戏剧界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正字戏的徽帜性人物。他文武兼备,能演能导,无论是文小生的扇子功、水发功、水袖功、帽翅功,武生的翎子功、把子功、毯子功,老生的髯口功等等,皆化用自如,得心应手,一生扮演过《百日缘》的董永、《陈世美休妻》的陈世美、《翠屏山》的石秀、《武松杀嫂》的武松等几十个文武小生及老生角色。

    1954年陈宝寿主演的《百日缘》赴省参加戏曲汇报演出,获得特别奖,并受到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56年夏,陈毅、田汉等在广州观看了他主演的《百日缘》、《百花赠剑》等折子戏;1959年10月1日,他演出的《金叶菊》被召赴广州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1960年秋天,陈宝寿被评为特等劳模,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64年还被列为全国文联委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内,陈宝寿与他的师长、同辈们经过努力,把具有600多年历史的正字戏推上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正字戏跨出海陆丰,走出广东,走向全国,让国人重新认识正字戏这个南国边陲的“戏曲活化石”。

    春风广被 桃李成蹊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是新中国戏曲文艺事业繁荣的年代,各大剧种俊采星驰。这个时期的陈宝寿,艺术才华也得以发挥到极致,成为正字戏赫赫有名的大师级人物。除了正字戏、白字戏外,潮剧、粤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演员,慕名向其学艺者众。老先生视天下戏曲为一家,对不同剧种的求艺者一视同仁,使建国后的近30年中,正字戏与兄弟剧种出现一个传艺交流活跃期,亦成就了不少梨园佳话。

    1957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安排他的爱女罗娜辉前来陆丰双喜剧团学艺;60年代初,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海丰观看《百日缘》后,被其艺术魅力所征服,上台向其讨教;粤剧也于1957年移植了正字戏的《百日缘》。而与正字戏渊源殊深的潮剧,得到宝寿先生的教益更多,《槐荫别》、《刺梁骥》、《张春郎削发》等剧目皆得自老先生之真传。李有存、黄清城、吴丽君、林舜卿、黄瑞英、林玩贞、孙小华、陈学希等潮剧表演艺术家,都曾随先生学戏。1956年宝寿先生还受聘到汕头专区戏曲演员训练班当老师,专门培养小生人才。宝寿先生传授的这些剧目,成为潮剧传承的“戏宝”,薪火相传了潮剧几代人。其中《刺梁骥》中渔女邬飞霞行刺权奸梁冀时生死搏斗的场面堪称“绝活”,有矮步行、蹲步跳行、甩袖、车轮袖、纺纱袖等等,生动展现了人物心理活动与整个“刺梁”情节;《张春郎削发》则被拍成潮剧电影,1987年又代表潮剧赴京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先后被全国和海外共20多个剧种移植上演……

    陈宝寿的弟子遍布粤东,经他调教出来的学生艺术上颇有建树,除了潮剧,还有国家级正字戏传承人彭美英,著名正字戏艺人庄朕雄、林沐燕、黄阳民等。

    懿范劭德 烛照人间

    《菜根谭》上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宝寿先生的艺术与品德,体现了“恰好”与“本然”的大家风范。他身怀绝艺又不恃技,更没有以“国宝”自居,箪食瓢饮,生活简朴,很多惊世的艺术创造,都是在戏棚内、自家“陋室”中完成的。晚年的他仍不遗余力,经常到海丰、陆丰的白字、正字戏剧团传授表演艺术,还亲自随正字戏职业剧团下乡坐镇,坚持在穷郊僻壤的演出一线。1982年潮剧请他传授“张春郎”时,已76岁高龄的宝寿大师当时正随剧团在当地的可塘镇农村演出,那情景让潮剧艺人感动至今。

    陈宝寿治学严谨,为人宽和,一生为戏剧事业积累了一批珍贵资料:他主演的《百花赠剑》被著名京剧导演阿甲、戏剧专家郭汉城选为教材,《百》剧等4个单行本被广东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张飞归家》、《槐荫别》、《百花赠剑》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广东卷》,其代表作《翠屏山》、《槐荫别》、《辕门罪子》片段,被汕头戏曲学校收录存档……

    1983年8月2日,陈宝寿在家乡溘然长逝。牛斗艺星陨落,懿范劭德长留。作为“国遗”正字戏的一个象征符号,陈宝寿一生的美誉瑰行,属于正字戏与戏剧界,属于全国乃至世界。

你是本文的第81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3-06-011
作 者: 陈泽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