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某年间,潮邑有任县令名叫杨介康,是个治政无方,欺民有术之辈,经常敲诈民家,勒索商贩行铺,故布衣黎庶对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话说那年腊月的一天,杨介康借下乡体察民情为名,坐着大轿,带着一班鹰犬攀岭渡江来到招收都达濠埠敲诈勒索各家商铺。有个叫陈成强的濠浦乡(今河浦)人,在达濠埠开一间米铺,店号“谦丰”。斯时,杨介康的魔爪伸进谦丰店里,他装得一本正经说:“下官此来有公务在身,为保社稷平安,造福于民,解水涝旱患之忧,特向各方派款集资兴修水利,各家行商皆须喜捐赞肋,义不容辞!”他要陈成强喜捐五百银元,并即时兑现。 陈成强对这贪得无厌县令的光临,安的何用心是一清二楚的,哪甘愿将五百银元白白“孝敬”于他?于是婉言拒绝,说生意不景气,连月来赔本亏损,求县尊大人宽恕,高抬贵手……哪知磨破嘴皮,杨介康也不肯作罢。只见他脸一沉,手一挥,那帮衙役似凶神恶煞,如饥狼饿虎似的扑了上来,翻箱倒柜,把当天的营业钱搜刮一空。这还不够,杨介康硬要五百银元捞到手,就定下“刁民作乱”的罪名,下命令逮捕了陈成强,扬言如若银元无如数送到,人不释放! 谦丰店有个伙计见主人被抓,火速乘船赶到濠浦,把消息报知了陈成强的儿子。陈成强的儿子年庚十八,在村外办了一个“蔗寮”(榨糖加工场),一听家父无辜被捕,顿即怒火满胸。这时恰好一群乡民挑着甘蔗来蔗寮,七窍生烟的他对乡民喊道:“众乡亲,杨介康抓了我的父亲,敢跟我去抢回来者,给一银元,今晚我还请客!”乡民们早就对贪官怒火满腔,呼之即应,纷纷丢下肩上的蔗担,操起尖担、竹槌,似决了堤的潮水抄近路涌过前径岭,来到县官必经之路——径门岭下的“灯火石”桥边等候。约莫日西沉时分,满载而归的杨介康,前呼后拥出现了。 “狗官,慢走!”众怒如山倒,吼声震得地裂天坍,一个“打”字凝着愤恨,象疾箭脱弓从陈成强儿子的口里飞出,尖担点点,竹槌闪闪,打得衙役们抱头鼠窜,狼狈不堪。陈成强一下子被乡民撬开枷锁,夺了过来。 却说那杨介康躲在轿里,吓得手足无措,龟缩一团,宛如筛下之糠直发抖。他被乡民们揪出轿外,拳头脚尖雨点般落在身上,那顶乌纱帽也被人踩在地上。这个平日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杨县令,此时威风扫地,跪在地上如捣蒜般求饶,直到他保证以后不敢为非作歹,并交出了勒索的钱银,乡民们才住了手。 杨介康回县衙后,表面上不动声色,没有提及这丢人的事,暗地里却在做好准备,等待养好伤,要来个出其不备地缉拿陈成强问罪伏法。而陈成强虽然平安地被乡亲们抢回家,但惊魂甫定,细想:揍打父母官,事情闹得这么大,杨介康是不会放过的,早晚定会大祸临门。他悄悄地上县城,找了一位姓萧的好友商量对策。 这萧某,是县城商家的头头,有一定的地方势力,且专爱打抱不平,县衙见他如畏虎。当下,萧某听了陈成强的诉说,故意大声说道:“聚众打父母官,国法难容,堪该着罢市!”话犹未了,手下人就传出去,县城到处嚷开:“阿爷吩咐罢市了呀!”顷刻,东西南北门的市场散了摊,全城大小商铺纷纷关闭。潮邑城死一般冷落萧条! 全城罢市,非同小可。早有衙役飞报杨介康,县令闻之,“啊呀”一声昏厥过去。因为在清朝,有这样的规矩:“文官怕罢市,武官怕扯旗”。罢市,说明地方官治政无德无能,民怒民愤,以示反抗,朝廷要治罪问斩的。难怪杨介康吓得魂飞魄散。 商贾要复市,须找商贾头。于是,杨介康不顾病痛,亲自前去找萧某求情。萧某提出了条件:其一,要杨介康写“安民告示”交给他去张贴,叫商贾恢复经商;其二,不准追究陈成强罪责。为了保住乌纱帽和生命,杨介康只得屈从。萧某是个“智多星”,他拿了县太爷的“告示””,并没有去张贴,只藏了起来,为的是恐杨介康日后报复,有了“告示”在手,就好作民众不满贪官而罢市的证据,任凭官司打到那里也不用惊怕。他只是叫人在四门头打了“招呼”,全城的买卖生意霎时间又依旧了。 萧某这一着,确也厉害,把柄操在他手里,杨介康真如荣茶装饺子——受一肚闷气,既不敢问陈成强的罪,又不敢伺机报复,且从此处处小心翼翼,不敢为所欲为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