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铿锵的鼓乐声,“蜈蚣”一边穿梭盘旋,一边喷射焰火,观众喝彩阵阵。昨天上午,蜚声省内外的澄海民间艺术舞蹈“蜈蚣舞”在澄海西门居委片区一展雄姿。
    在表演现场的街道两侧,早早就挤满了翘首以待的男女老少,有的小孩子甚至骑坐在家长肩上。不少汕头市民自驾车一大早就赶往“占位”观看。随着一通潮州大锣鼓响起,22米长的“蜈蚣”逶迤而来,一汉子手擎彩珠在前面引领,十五名男子藏于色彩艳丽的“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武术动作操纵“蜈蚣”蜿蜓爬行,惟妙惟肖,令围观者连声赞叹。专程与家人一同前往观看“蜈蚣舞”的市民陈先生一边用录像机录下表演的精彩瞬间,一边说他曾在影视上看过“蜈蚣舞”,但效果不如亲眼目睹。
    据澄海“蜈蚣舞”第五代“掌门人”陈喜顺介绍,“蜈蚣舞”创立至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但因表演阵容庞大、所需人员及费用较多等客观因素制约,近年来出现日渐式微的状况。去年10月,我省几家省级媒体刊发了“蜈蚣舞”重现佛山并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报道,在“蜈蚣舞”发源地———澄海西门居委会引起众多“蜈蚣舞”艺人的强烈反响。难道眼睁睁看着由祖辈们开创传承下来的“蜈蚣舞”让别人去申请“国遗”?老艺人们心中不是滋味,于是如何加强对本地正宗“蜈蚣舞”的保护、发扬和传播,也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件大事。在当地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们申请了“蜈蚣舞”专利,对“蜈蚣舞”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目前已获得省版权局颁发的版权证书。同时还向国家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有关各项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为让潮汕民众一睹“蜈蚣舞”风采,老艺人们又特地组织了这场演出。
    采访中,陈喜顺等艺人们也表示,为免民间广场舞蹈“失传”,他们将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可行的保护措施,使“蜈蚣舞”的内容与艺术形式得到全面稳妥的保护,同时培养新生力量,今后经常性地开展演出活动,提升艺人水平和影响力,使得“蜈蚣舞”发扬光大。
    澄海西门“蜈蚣舞”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陈成锦、石文勇创作而成,后经历代传人们不断改进创新,终于成为独具一格、享誉中外的民间动物舞蹈。表演者至少15人,一般要备3套人马换班接替表演,加上伴奏的潮州大锣鼓乐队,整支表演队伍约160至170人。蜈蚣舞曾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多次应邀前往海内外献演。1936年3月赴香港参加演出,轰动香江,传为佳话。1987年赴广州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连演27场。2000年参加新加坡第28届妆艺大游行,同年获国家文化部第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铜奖。

你是本文的第1548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06-03-16
作 者: 林子海、林鹏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