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我国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音乐之一,也是潮汕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在流行的潮州音乐资料和演奏方法来看,潮州音乐受唐古乐的影响相当大。如潮州弦诗著名的十大套《昭君怨》、《寒鸦戏水》、《月儿高》、《黄鹂词》、《小桃花》、《凤求凰》、《大八板》、《玉连环》、《平沙落雁》、《锦上添花》,其特点是每首乐曲都是六十八板,分轻六和重六二类,都是由头板、拷拍、三板构成,结构严整。它们的奏法一般是头板(先慢后催)━━拷拍━━三板(快催)━━,即慢━━中━━快,而唐的大曲有“散序、

、排遍,

、正

、八破、虚催、实催、滚遍、歇拍、杀衮(见王灼《碧鸡漫志》),其中除掉歌舞的成分,乐曲的演奏是排遍━━虚催━━实催━━滚遍━━歇拍,顺序也是慢━━中━━快,这些结构和演奏顺序与潮乐颇为相似。另外,古琵琶谱《弦索十三套》也是每首六十八板,而琵琶为唐的主奏乐器,潮乐十大套也与唐有关系。那么,何以潮乐与唐乐有如此相近的地方呢?这一点,应该从潮汕文化的传播谈起。早在潮州开始设州的隋唐时代,随着朝廷对潮州的开发,中原文化就已逐渐传播到僻远的潮州地区来,中原的音乐也随着其它文化一起传入并流播起来。唐初的陈政、陈元光父子曾开化闽南和粤东一带。陈政曾是协律郎,陈氏父子皆精通音律,他们对中原音乐文化在潮汕的传播作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潮州音乐的音律是七律,它是在隋唐古乐的五声音阶的五度相生律制的基础上,经过演化发展而成的七声音阶。潮州音乐的记谱,过去是用“二四”谱,“二四”谱是潮州音乐的一种特有的记谱形式,是一种十分古老的记谱形式。除了潮州一带使用这种乐谱外,泉州一带也曾经使用过。

    潮州音乐的乐器,过去主要是二弦、椰胡、扬琴、琵琶、小三弦、古筝、月琴、秦琴、洞箫、小笛等,后来又加上了二胡、中胡、大三弦等,有些设备较齐全的乐队还采用了西洋的大提琴等低音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乐器也不断有所改进,如拉弦乐器的一些弦也由丝制改为金属的;扬琴的音域不断扩大,由七梯改为十梯和十二梯以上,其弦也由铜弦改为钢弦;古筝也由十六弦扩大至十八弦和二十一弦。

    二、畲 歌

    斗畲歌是潮汕地区一种曾经十分广泛流行的民间娱乐活动。《韩江闻见录》中的《观稼亭》诗“击鼓分秧柳外逢”句自注说:“分秧时击鼓唱畲歌是潮人旧俗。”民谣也唱道:

    畲歌畲唉唉,欲斗畲歌行磨来(走近来)。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口免开。

    畲歌畲依依,欲斗畲歌行磨边。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口合咪。

    上街好扫筅,上路好弓鞋,

    斗歌双人斗,双人斗歌歌正齐。

    上街好插箕,上路好脚缠,

    斗歌双人斗,双人斗歌歌正圆。

    由此可看出过去这种斗歌习俗的广泛性。那么,为什么又将斗歌称为斗畲歌呢?因为“潮州的土著,陆为畲民,水为疍民。……畲歌、疍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歌,也是潮歌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谣,犹称作畲歌。当外来各种戏剧未入潮境之前,关童戏唱的尽是畲歌和疍歌。当诸戏接踵而至、潮音戏萌芽之际,所唱的戏,仍多畲歌。周硕勋辑《潮州府志》和陈坤的《岭南杂事诗集》的桃花姐和渡伯斗畲歌的全段,及喜剧中穿插的丑角打浑那种‘扣子’调,都是由两人对歌的形式。(萧遥天《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桃花过渡”是由两人对歌互答,并且按十二月安排风物、旧事、时令物候、民间习俗等内容,歌词既是观众所熟悉的东西,腔调又是地方本色,故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歌中唱道:

    正月开书斋,    邹英梅妃做冤家。

    鹦鹉掷死盏扣破,逐出邹英去外家。

    二月闹猜猜,    张生跳过粉墙来。

    红娘月下操琴只,一场姻缘天送来。

    三月杏花开是时,苏秦不第归转圆,

    妻唔落机嫂唔顾,自怨文章做太迟。

    四月石榴滴滴红,买臣担柴在肩中;

    肩头担柴手挈册,后来离妻中舍间。

    五月人扒船,    番王欲召王昭君。

    手抱琵琶番邦去,长江自尽为汉君。

    六月热毒天,    五娘楼上掷荔枝,

    陈三骑马楼前过,益春伸手掷乞伊。

    七月日照庭,    陈三捧水闺中行,

    陈三五娘相娶走,放掉益春路上行。

    八月十五是中秋,金花刘永水中泅,

    刘永救起去赴试,金花流转兄嫂收。

    九月菊花红粉妆,智远求官在外方。

    三娘受尽兄嫂苦,磨房挨磨到天光。

    十月人收冬,    蒙正当初未成人。

    可怜丞相千金女,受饥受苦破窑中。

    十一月茉莉花又芳,世隆走贼遇瑞兰。

    双双走入招商店,  王婆为媒结成双。

    十二月茼莴花开开满园,英台读书遇山伯,

    同窗读书吊渴死,      后来返魂给人传。

    潮汕是有名的谜乡。畲歌中有一些是以谜语形式出现的,如:什乜物件尖哩哩?什乜物件大大支?什乜物件

狭?什乜物件笑嘻嘻?秀才指甲尖哩哩,伊有墨笔大大支,一间房仔

狭,招牌写好笑嘻嘻。娘仔手仔尖哩哩,烛台点烛大大支,一个花规

狭,绣出牡丹笑嘻嘻。作田竹笠尖哩哩,一支锄头大大支,稻粟饱穗

狭,丰收年情笑嘻嘻。一支烟灯尖哩哩,一支烟筒大大支,一间烟馆

狭,鸦片落肚笑嘻嘻。老伯须仔尖哩哩,家内酒瓶大大支,一个瓶嘴

狭,三顿筛酒笑嘻嘻。一只老鼠尖哩哩,一支油灯大大支,一个空仔

狭,灯油食饱笑嘻嘻。一个蛇头尖哩哩,一支竹槌大大支,一个袋嘴

狭,毒蛇除掉笑嘻嘻。一只船仔尖哩哩,一支船桨大大支,一重溪面

狭,会着情郎笑嘻嘻。大宫厝头尖哩哩,宫前天灯大大支,题钱个柜

狭,治宫收钱笑嘻嘻。雷公个头尖哩哩,雷公个锤大大支,恶人个路

狭,扣死恶人笑嘻嘻。

    这些畲歌对答,就将人间百态全部给表现出来:有饱学的秀才,有勤劳的农夫,有心灵手巧的绣女,也有无所事事、吸毒成瘾的鸦片鬼,还有一些劝世良言。

    畲歌中也有以数字入歌的,颇见匠思:

    一姐不如二姐娇,三寸金莲四寸腰,

    五六七成唔上看,装成八九十成娇。

    十九夜月八分光,七宫仙女渡六郎,

    五更四处敲三点,二人同睡一张床。

    三、采茶歌

    采茶歌在过去一般只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流行。这个时间到来时,各村各乡扮唱秧歌,而其中又以采茶歌最为美妙清丽。在村中,找一些长得比较清秀的男孩子扮作采茶女,每队8人或者12人,手提花篮,载歌载舞,抑扬起伏,十分好看。又有两个比较大的孩子在队伍前面,手里拿着彩灯。彩灯周围装饰着许多花,彩灯被用来作为指挥信号,这些“采茶女”的进退行止,队伍变形,都由彩灯来指挥。从十三日到十八日这些权贵富豪,必须用银钱酒果来赏赐。《岭南杂记》录有潮州采茶歌三首,其词曰:

    二月采茶茶发芽,姊妹双双去采茶。

    大姊采多妹采少,不论多少早还家。

    三月采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绣手巾。

    两头绣出茶花朵,中央绣出采茶人。

    四月采茶茶叶黄,三角田里使田忙。

    手挈花篮寻嫩采,采得茶来苗叶芳。

    四、潮州歌册

    潮州歌册既是潮汕民间说唱文学中最流行的一种,也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之一。过去,在农村,各乡都有一个称为“闲间”的地方,是各乡男女的活动室。每当夜幕降临,各人收拾妥当之后,纷纷到“闲间”来,聊天讲古,而妇女们多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潮州歌册。如泣如诉的唱腔,曲折生动的故事,往往使人流连忘返。

    潮州歌册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弹词是我国南方说唱文学的主要品种之一,它和北方的大鼓成为我国二大说唱文学形式。潮汕的说唱文学始于唐代。唐代,佛教在潮州一带盛行,潮州开元寺的建立就是明证。随着佛教的盛行,变文也开始在潮州流行开了。所谓变文,即变佛经本文为通俗文学的意思,最初以佛经为蓝本,改编为通俗韵文。接着,本地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编写成新变文。这些变文逐步成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歌词。说唱变文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弹自唱,这就成了最初的弹词。潮州弹词,通俗简朴,文学多为七言句子,平仄不拘,且用潮州方言押韵,在民间广为流传。《二十四孝》、《娘娘落山》就是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至明清时期,弹词在潮州非常盛行。但是,由于演唱弹词要有一定技巧,且要弹拨乐器伴奏,故不易普及。同时,弹词抄本在传抄中又多有错漏,不易始终保持完整。因此,一些文人根据读者口味大量地编写了这类本子。书商见销路甚佳,也大量刻印刊行。这些刻本,一般都标有“全歌”字样,如《刘明珠全歌》、《狄青平西全歌》等,群众将这些刻本称为“歌册”。由此可见,潮州歌册是逐渐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如原潮州瑞文堂出版的潮州歌册《隋唐演义》,其全名叫做《隋唐演义古调弹词》。潮州歌册是从弹词演变出来后,吸取当地的民间艺术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表现力和艺术性,成为潮州民间文学和民俗活动独特的样式。

    由于歌册从弹词演而来的,因此具有弹词的一些特点。除内容相同外,在形式上还保留弹词设章回目、开端及回末有插图诗以兴叹所叙述的故事这一特点。但后期的歌册逐渐形成自己特点,如四句转韵、押平声韵等。

    潮州歌册的题材,一些来源于当地民间轶闻趣事。除此之外,弹词的内容也常常为歌册创作者所改编利用。总的来说,潮州歌册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和传说编写的,如《苏六娘》、《英台仔》、《张古董》、《吴忠恕》、《过番歌》等;二是家喻户晓的地方乡贤故事,如《刘龙图》、《方大人》、《翁万达》等;三是根据历史演义、小说、弹词改编,如《隋唐演义》、《下南唐》、《仁贵征东》、《十八寡妇征西》、《包公出世》、《东汉刘秀》、《正德君游江南》等。潮州歌册的主题思想,以宣扬爱国主义、歌颂清官、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其主流。由于它是旧弹词演变而来,所以,在歌册的全歌或每个章节开头,常有一段宣扬因果报应的诗或歌文。

    在过去,唱歌册的人清一色是妇女:一种是职业的,一种是业余的。职业诵唱的多半是寡妇、孤苦无依的老妪,也有个别是戏班退下的女伶。她们手提一只花篮,装着几部歌册,沿门乞唱,听者点什么唱什么,分部、分段或按夜、论日收钱或米,借以糊口。业余的,就是推举识字较多、口齿清楚且乐意诵唱的妇女。整个听唱过程比较轻松随便。诵唱人碰上不认识的字,可临时对歌册中的人事各抒已见,评论争论。听不清楚的情节或不明白的道理可以发问。

    五、千秋歌

    海丰一带,流行着一种打秋千斗歌的民俗。

    “打千秋”与“荡秋千”有区别:“荡秋千”是竞技比赛,以荡得最高为胜;“打千秋”则着眼于“打”,不单有蹬技之妙,还要看“打”得如何。“打”的表现形式是“斗歌”,“斗歌”败者下台,胜者在观众喝彩声中留座。男女青年都可以利用这一特殊机遇,大显身手,这是体质、形态的比赛,也是健与美、勇敢机智的表现,人们均以能登上千秋椅为荣。

    “千秋架”搭在祠堂、神庙前面,或村里的空阔地上,形式与普通“秋千”一样。在两根适当高度的桎子之间,架上一根木料,木料中间穿上一根横木,使横木与木料成十字形。横木两端安着坐椅,即“千秋椅”。玩者坐在椅上,双手握住扶手,先由地面上的“好命人”用力使其像轮子般转动,坐在横木两端的两位歌手准备妥当,随着一声“你讲罗嗬”便拉开了斗歌序幕。“斗歌”形式是一问一答。表演开始时,要有起兴歌,由歌手即兴而作。如:

   (甲歌手唱):讲你罗嗬━━

    四十年前别了兄,

    感谢贤兄有心情。

    出门听见歌声响,

    三步爱做二步行……

    你讲罗嗬……

    (乙歌手接唱):讲你罗嗬━━

    三步爱做二步行,

    本次听兄好歌声。

    歌声都是风流客,

    使我心酸

唔成……

    你讲罗嗬……

    接着,便进入对答式的:“斗问”。如:

    (甲歌手唱):讲你罗嗬━━

    你知乜个圆圆在半天?

    你知乜个圆圆在井边?

    你知乜个圆圆在娘手?

    你知乜个圆圆在娘边?

    你讲罗嗬……    

    (乙歌手接):讲你罗嗬━-

    我知月姑(月亮)圆圆在半天,

    我知水桶圆圆在井边,      

    我知手环圆圆在娘手,      

    我知苜筐圆圆随娘边。      

    这种对答式歌谣的内容,比较常见的有:民谣对答(十二月歌、渔歌、戏出名、百鸟名、百鱼名、《三国演义》人物名、情歌等),地方景物诗文对答(海丰八景诗文等),生活歌对答(戒赌歌、公婆和好歌等),十二生肖歌对答等,都是用方言唱歌,唱词很注意运用方言韵脚,每节一、二、四句基本上押韵。用字朴实无华,而且格调清新,富有生活哲理。

你是本文的第2162位读者
来 源: http://stzy.shantou.gov.cn/in/invest/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