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段“妖道惑众”的旧闻看——清末道教在潮汕的传播 最新 图1张

    这是刊登在广州《时事画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第26期上一张有关清末天师张元旭之弟张某游历来汕头以“传道弘法”名义,行沿门托钵之实,为识者所斥逐的图片。
    旧闻
    去岁天师张元旭来粤,旋又到汕,均不利而去。兹闻又有自称天师之弟张某,昨自厦门到汕,寓某客栈,欲行乃兄故智,悬出虎头牌二面,大书“演说道场”、“驱逐闲人”等字样(在画报上可见),为栈主斥责,始行收去云。
    (嗄)按:自去岁所谓张天师南来,已沿途为有识者斥逐。今复有自认乃弟者,不愚甚耶?虽然,彼固自愚,吾人尚勿更受其愚也。
    新说
    道教是东汉张道陵根据传统的民间信仰而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隋唐北宋时,不少帝王崇奉道教。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衰。清代重佛抑道,“明清时代,道教演变的最大特点是日益走向世俗化、民间化。道教衰落了,但是道教的流行——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民间教派却大倡于世,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两千年的道教史是一部由民间走向正统,再由正统走向民间的历史。”(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序》)道教在上层的地位日趋衰落,而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仍很活跃。
    道教在元朝统一后,南北各道派重新组合,形成以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和以内丹为主的全真道两大派系,流传至今。
    正一道:道教各符箓派的总称。亦称正一派,系由天师道长期演变并与上清、灵宝等派逐渐融合而成。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子孙庙”。
    全真道:亦称全真教。由王重阳创于金大定七年(1167)。主张三教合一,认为三教同源,以《道德经》、《孝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主要经典,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在教规上,严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荤,出家住丛林。
    在潮汕地区,相比于极度昌盛的佛教来说,道教要平静得多,这主要反映在志乘、典籍中有关道教的资料,总体给人的印象是:第一,道教传入似乎比佛教更晚一些;第二,有关记载非常简略且稀少(包括现存或出土文献文物极少,现流传下来的宋代一百余方金石碑刻文字,没有一种是道教的);第三,与佛教寺院相比,道观的数量自唐代至今,历朝历代都大大低于寺院数量。据《永乐大典·潮州府》、隆庆《潮阳县志》等的记载,本地区的道观在宋元时有潮州城的天庆(玄妙)、宝福、威灵观及三皇庙、五王庙、二圣宫、东岳宫、医灵堂,潮阳的东岳庙及真君、慈济、超真、崇真观,揭阳的玄元、招仙观等而已。实际上,这种状况在全国有一定普遍性,所谓“僧庐十百,道宫才一二,寓内所同也”(《永乐大典·汀州府·祠庙》)。道教昌盛时期尚且如此,而在收拾人心、争取民众、赢得统治者鼎力支持方面,土生土长的道教远较域外传入的佛教逊色,这种状况在以后更是每况愈下。据嘉靖《潮州府志》记载,明代潮州府尚设有管辖府级道教事务的机构——道纪司,所属县级机构仅揭阳、潮阳设有道会司,而至清代,潮阳的机构在光绪《县志》记载已“久废”,府级机构则未见,仅存揭阳县的机构尚有运转。
    画报所提及的“天师张元旭”,系指“正一道”(即“天师道”)龙虎宗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1862-1925),字松森,号晓初,亦号小岩,江西贵溪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嗣教。张元旭为光绪年间庠生,精道法,善文章。1912年,江西都督府取消前清给予天师之封号,没收其田产,1914年,张元旭请于总统袁世凯,得于复其封号,发还田产,重颁正一真人之印。1919年,张元旭被推为“万国道德会”名誉会长。1920年,又被推为“五教会道教会”会长。1924年卒于上海,后葬于龙虎山。他的风格是不喜欢满世界乱跑,而是“重点出击”,只喜欢游历当时最富庶的淞沪一带。据说,他在那里收获颇丰,“曾云游淞沪,以符箓赐信徒,累奏奇验;以职牒传道士,受度者众。”但亦备受非议,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贬斥道教之历史》称,清末“张氏(张陵)子孙乃犹有僭用极品仪制,舆众舄奕(浩大),声气招摇,游历江浙闽粤诸省,沿途以符箓博金钱,并勒索地方有司供张馈赠”,这就更加损害了天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才有画报之“沿途为有识者斥逐”、“栈主斥责”之语,并告诫人们“吾人尚勿更受其愚”。更何况在潮汕地区有道士活动的揭阳县,所信奉的是先天道,与正一道风马牛不相及,张某就更无市场了。

你是本文的第63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11、23
作 者: 陈贤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