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的潮剧艺术论著丛书之一《潮乐文论集》,是一部集潮剧、潮曲、潮乐于一体的论文集。此书的出版对研究和传承潮乐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潮乐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好读本。

    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潮剧文化,是我国有名的古老地方剧作之一,有着丰厚的艺术文化内涵。一代代潮剧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作,创造出一个个辉煌。郑志伟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潮乐文论集》是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用心得、体会以及丰富的经验编撰而成的,读后能感受到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郑先生今年已69岁,潮阳区棉城东山人,从少酷爱潮乐,就读过汕头戏校音乐班,善拉二胡、吹大笛。他既是乐手又是抢救潮乐文化的笔手,论文参加过国际潮学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这次出书是其文章的大集成。全书分:文论、文评、文萃、附录四个部分,共27万字。

    文论部分中大部分是作者以前提交的研究性论文,其中有部分获奖作品。这些作品涵盖面广,论述深透,文笔流畅。有乐器方面的、教唱艺术方面、声腔方面等,在论述上引经据典,举例说明,通俗易懂,使人容易领会。其中《潮州民间音乐考》,作者详尽地列出了潮州民间音乐的种类、出处、特点以及传播空间等。潮州民间音乐在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有着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风格特点。读他的文论集,像是在读历史教科书,懂得潮州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下生存的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生命力,篇幅中有介绍一些名曲的创作过程及潮乐名师的动人故事,让人受益匪浅。

    文评部分,收录了各名剧在音乐上创作的成果和潮乐名家的艺术造诣。如:《腔讴真情性,曲唱警世歌》——浅谈潮剧《葫芦庙》的音乐创作。研究细致入微,形象刻画细腻;又如:《美的追求,美的奉献》——姚璇秋舞台艺术50年赞:“一举手要有规矩方圆,要美,不知反复练了多少次;一双眼要顾盼传神,要美,不知用了多少功;一转身要分寸有度,要美,不知花了多少时;一投足要轻灵圆稳,要美,不知流了多少汗;一定势亮相要有型有塑,要美,又不知练了多少回……”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层层推进,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姚璇秋艺术追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萃部分,除了一些应用性文章,还有读后感等,其中有一篇《泰语潮调,崭新剧种》比较有趣,潮剧唱调、潮剧锣鼓、潮剧表演、潮剧装扮,演出形式与潮剧完全一样,但用泰语演唱,这种别开生面的潮调泰语剧,成为潮剧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潮剧、潮曲、潮乐的传播对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最后附录部分,有《潮剧音乐概述》、《潮剧概观》、《走向新的辉煌》——广东潮剧院建制五十周年简述。主要阐述潮剧、潮乐的历史背景以及演唱形式与特点。广东潮剧院走过的50年的路程。在2005年后,潮剧出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一批中青年演员、编创人员热情洋溢,在张怡凰摘取“梅花奖”桂冠的欢庆声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潮剧的灿烂前景。

    汕头大学文学与文化学教授隗芾先生在《序》中有一段话说:“潮剧、潮曲、潮乐,已经逐渐成为世人所瞩目,并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经常到国内外各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但是如果没有像郑志伟这样的人在做理论探讨,发掘传统古剧、古曲,推进理论创新,那么音乐的表面繁荣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早晚要枯竭。因此我希望懂得潮乐、潮曲、潮剧的人,特别是老艺术家们,把自己的艺术经历与经验,放到理论的框架中,加工提高,浓缩精华,贡献给社会,为祖国的文化建设添一块砖。”这是对一直研究潮乐文化工作者的赞扬,也是对继续抢救和弘扬潮乐文化工作的呼唤。

你是本文的第77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01-09
作 者: 李锦娴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