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陈应传写信勉励已超龄读书的儿子要加倍努力学习,迎头赶上
华侨陈应传写信提醒儿子不能放弃练习写毛笔字
旅港同胞雄才为家乡儿子可能失学而忧心忡忡,煞费苦心
因家境贫困,一些年轻夫妇不得已留下子女前往南洋谋生,这些“留守儿童”一般由家中长辈看护。很多长辈没有什么文化,而华侨在海外艰苦奋斗,深深体会到文化知识对拓展事业的重要性,因而对下一代的培养格外重视,要求也十分严格。他们虽然和子女远隔重洋,却时刻关心家乡的教育情况,并不忘通过侨批对子女谆谆教诲,“远程教育”自己的孩子。
“此时如不努力读书,欲待何时乎?”
一封1948年从香港寄回潮汕的家信,反映了旅港潮人雄才为家乡儿子可能失学而忧心忡忡,煞费苦心的情况。因为身在香港,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只能写批信给父母,提出解决方案,让父母帮忙想办法,寻求帮助,以保证儿子不会辍学。
信中写道:“……刻闻方祖祠学校因种种因源(缘),未卜下学期岂能继续兴办?如仅办初小,丽孙儿仍可照常入学。苟高小不能继续设法举办,则盛孙儿对于下学期入学问题,又须另想办法矣。以男之见,倘方祖祠学校因奉政府教育部功令,对于保校,仅限设办初小,不能设办高小;至于里美乡学校,虽也属保校,因曾向教育部立案用作私立启蒙,自可设立高小。盛孙儿去年下半学期既曾在里美乡学校肄业,虽因往返跋涉读书,未见若何进步,然亦胜过完全荒废学业。盖盛孙儿今年已16岁,此时如不努力读书,欲待何时乎?此男所以日夜引以为有挂于怀者也。为此情形,万望大人见禀后即为设法。盛孙儿入学问题,或须大人再与里美乡张镜秋兄亲自磋商,俱盛孙儿下学期再入该校继续肄业,免致失学,则男在香港之心慰矣……”
雄才虽然身在香港,对家乡教学动态却时时关注,了然于胸,听说家乡方祖祠学校因为种种原因,下学期有可能不办高小了,因此担心,日夜挂怀。信里可以看出,他家乡有两个孩子小丽和小盛,小丽因只读初小,没有受到影响,小盛正读高小,很可能因方祖祠学校停办高小而失学。信中还看出,小盛去年下半学期曾经在里美乡学校读书,因为学校离家远,路途跋涉,书读得不太好,所以转学来方祖祠学校。雄才了解到里美乡学校曾经向教育部立案要作为私立学校,有资格设立高小,因此他建议父母亲去找人帮忙,让小盛下学期继续去里美乡学校读书,虽然该学校教学不怎么样,但好过荒废了学业。他特别提到,小盛已经16岁了,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十分重视对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培养。
侨批研究学者辛镛向记者介绍说,民国时期,小学一毕业,义务教育就算完成了。国民小学又分“初小”和“高小”,“初小”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高小”指的是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由于社会动荡,加上学校数量少,仍有大批百姓的孩子上不起学,入学难、入学率低等问题一直存在。民间于是存在私塾和教会学校,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信中可以看出,学校变动之后,方祖祠学校只办到初小,而里美乡学校还会办高小。
雄才虽身在香港,却时刻关注着儿女的学业问题,对家乡的教学资源非常了解,并会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学而让孩子转学,足见其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不要自满,更要加倍努力学习!”
马来西亚华侨陈应传是在海外执教多年的教师,他对家乡的儿子更是言传身教,包括各种细节的学习也毫不放松,无微不至。
他在1952年9月给儿子的侨批中写到:“……里面有一段说‘国语、算术一楷用潮音来教’(楷字写错,要用概字才对)。……你的字比较好一点,但不要自满,更要加倍努力学习!你要知道‘学无止境’,越学越有进步。你现在已经十五岁了,才念高小,不知道这学期有升班吗?我实在替你惋惜!希望你从今以后要迎头赶上,勿落人之后,因为将来有可能,你还要升进中学呢!”侨批研究学者沈建华解读这一侨批认为,华侨陈应传对儿子的教育十分细心。信中指出了儿子回批时的错别字,表扬他的字写得好,但不能骄傲自满,勉励儿子要加倍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因为儿子已经15岁还在读高小,年龄已经偏大。沈建华说,当时8年抗战和3年内战,耽误了一代儿童的学习,许多小学生已经是该读中学的年纪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父亲,他还十分重视孩子的思想动向和人生规划引导,在侨批中向孩子提出“你对于求学的目的是怎样”、“你高兴求学吗”等问题,启发孩子思考前途和树立远大理想。
在1953年6月给儿子的另一封批信中,陈应传又写道:“接你的信,你写的字比较有进步,为父甚是欣喜……毛笔字也要学而不懈,不要以为毛笔字可以弃同敝屣了。要知道吾国能有几千年之立国,就是赖于此优良文化也。我并不是头脑腐迂,实是有其长处不可抹杀也。信中夹去笔头两个,不知适用否?……”
陈应传在这封信中再次夸奖儿子的字写得好,足见这位南洋教师比较重视鼓励式教育。然后他又提醒儿子不能放弃练习写毛笔字,毛笔字是几千年赖以立国的优良文化,要好好传承。为了鼓励儿子学好毛笔字,他还不远万里寄去了两个毛笔头。
沈建华认为,这位华侨把文化和立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实属难能可贵。他为人师表,为儿子做出了榜样,特地用毛笔字写信,字迹清秀漂亮,纯熟老练。
这封信写完落款后,又补充写道:“注意名字要写,一定不能随意乱改,润鑫就润鑫,何来允歆?”这显然是父亲写完信后,意犹未尽,又想起儿子随意用别字代替名字的行为不妥,特意补充指出,足见这位父亲的一片苦心。
【专家点评】
潮汕崇文重教的历史悠久。唐朝韩愈莅潮,兴办教育,“赢得江山尽姓韩”。潮汕人自此信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理念,至宋代已有“海滨邹鲁是潮阳”的美誉。近现代更是精英辈出,在自然人文等各学科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彰显潮汕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人才的出现,正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发达的教育系统所造就。
因此,潮人纵然是身处万里之外,念念不忘的仍是家人的安康和子女的教育。早年,潮汕很多青壮劳动力都下南洋,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看护,造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而“读书”和“教育”,是各类侨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时,许多勤劳致富、事业有成的潮商,也纷纷回乡捐资建学校,发展教育,资助贫困学子,造福桑梓。这是崇文重教的儒家文化和义利并重的商业文化相互交融与影响的结果。
(辛镛)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