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侨纷纷剪辫子支持辛亥革命
海外华侨抵制鸦片
海外华侨建议从俭“做丁酒”
侨属向海外亲人宣传《婚姻法》
华侨移居海外,见识到更为广阔的世界,接受了新的思想观念后,对家乡的一些陈规陋习有了新的看法。他们的新观念在侨批中常有体现,也让侨属受到熏陶,成为移风易俗的先行者。与此同时,侨属也及时在回批中将家乡的新事物告知海外亲人,让海外侨胞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
“一律剪发,国家新则人新”
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南洋后,侨胞们欢欣雀跃,纷纷剪掉辫子,并劝说家乡亲人也要去旧革新。
一封从印尼棉兰寄往潮汕的侨批,就反映出当时的情景:“……昨闻北京既为革命军所陷,此间不论老少,皆一律剪发。父亲大人及芙裳先生亦于昨日剪去。盖国家既新,则人亦不可不有新。”
信中说到,为了支持国内革命,海外华侨不管是老的少的,全都把辫子剪了,包括这位写批人的父亲,也于写信的前一天和亲友一起去剪了头发,用实例证明了“不论老少,皆一律剪发”的情景。同时,这位华侨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家既已变革,作为国人也要跟着一起变革,剪掉辫子就是一种革新的行为。
侨批研究学者辛镛说,这封侨批就是华侨用新思想影响家乡亲人的有力证明,里面一句“盖国家既新,则人亦不可不有新”,非常有震撼力。
“洋烟害人,无染吸之理”
清朝时期,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鸦片,掠夺财富。受蒙蔽的民众以吸食大烟为乐,各地烟馆林立。华侨如奎的妻子听闻南洋那边有人染上毒瘾,非常紧张,于是去信询问丈夫是否也沾染了洋烟。
而身在南洋的丈夫,已然意识到鸦片的危害,自觉远离这些毒品。他在批信中写道:“及洋烟一事,害人甚深,为夫亦知厉害,断无染吸之理。外人之话,切勿信真。”他告诉妻子,自己断然不会染上毒瘾,给妻子一颗“定心丸”。
鸦片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觉醒过来的民众,纷纷自发参与禁烟。辛镛认为,从批信中可以看出,众多海外华侨,更是成为抵制鸦片的先行者。
“可做丁酒,当从俭安排”
“做丁酒”是潮汕一个习俗,每年元宵节那天,上一年村里生男孩的家庭都要参与“做丁酒”,到祖祠吊灯,还要办“丁酒”宴请亲朋好友和乡邻。侨批研究学者沈建华介绍说,传统习俗中,“做丁酒”由全村前一年有生男孩的家庭合办,必须筹备丰厚的祭品,举行隆重的仪式,有的甚至搭戏台、游锣鼓,全村人一起观赏、娱乐、聚餐,极尽铺张浪费之能事。潮汕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却又勉强操办,结果负债累累,甚至倾家荡产,卖儿卖女,以至有“生阿弟,卖阿兄”的旧谚。
这一习俗的弊端,在海外华侨眼里,是可以摒弃的陋习,这封1934年由泰国华侨写给妻子曾氏的侨批,就提到“可做新正之丁酒,自当就头安排,从俭为是。”辛镛认为,华侨让妻子从俭安排“做丁酒”,从中反映了当时华侨思想的进步。
“男女平等,要一夫一妻”
侨批除了传来海外侨胞的新思想,同时也将国内的新观念传递到海外。这封由侨属“叔祖黄章”寄给海外黄卯的回批,就用《婚姻法》来劝阻侄儿断了纳妾的念头。
身在海外的黄卯想纳妾,让他的叔祖在家乡帮忙找对象。叔祖黄章在回批中引用《婚姻法》直接劝阻:“你说你要娶妻,这件事是不容易的。因为你有了妻子……解放区是要男女平等,不准老一套的婚姻,一定要一夫一妻的,因此寻人是难的。假如骗她你没有妻子的话,那我又要负责任的。”
沈建华介绍,1950年5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并组织了各种宣传活动,特别是《婚姻法》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禁止纳妾、自主婚姻、自由恋爱、勤俭办婚事等法规很快深入人心,使潮汕的不少民俗也得到改变。叔祖黄章用《婚姻法》来劝说,讲得头头是道,可见《婚姻法》已是家喻户晓,民众了解得很透彻,而海外侨胞尚未知晓,于是侨属在回批中将这些新变化传播到了海外,让海外华侨了解家乡的进步。
专家点评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多次讲过,“华侨为革命之母”。我认为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在物质层面,广大华侨毁家纾难,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援家乡的革命取得胜利。在精神层面,侨胞们通过批信与书籍,将南洋(当时多是西方殖民地)进步的民主思想带回家乡,引导民众反对封建统治,移风易俗,积极支持革命事业。可以说,一部汕头开埠史,也是一部华侨文化史。
华侨文化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的特点。华侨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里,是较早接触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人群体,更“得风气之先”。华侨们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民主思想带回潮汕,从思想、商业、饮食、建筑、语言文字、民俗、艺术、教育、工业文化等方面,对潮汕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辛镛)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