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伟 摄
2009年初由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评审推荐,经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评定通过的贵屿街路棚,已与鳌鱼舞、潮州歌册、陶瓷微书等8个项目入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当地政府、潮俗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正致力于收集、保护“彩街”的相关资料和民俗文化,争取申报列入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我们走进潮阳区贵屿镇,只见一条长达1.6公里的亭式棚架赫然搭建在大街的中央,棚架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有古今名家的书画,有当代伟人的题词,还有摄影、剪纸、邮票、钱币、报纸头、雕刻、刺绣等等。许多慕名到此的游人,莫不为如此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展示而赞叹不已。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曾以“中华民俗文化一绝”作专题推介传播。 贵屿镇“彩街”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四百余载。每年的农历二月初都举行一连三日的传统“春游”活动,模仿苏州庙会的做法,同时举办书画展览,相沿成习,场面浩大,内容丰富。“艺苑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这便是清《潮阳县志》对“街路棚”的生动写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贵屿“街路棚”活动中断。1989年,在各级部门关心支持以及海内外乡亲共同努力下,“街路棚”得以恢复。如今,这一传承了数百年之久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又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贵屿人借助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接受鲜活的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与熏陶,使街路棚活动更具鲜明的特色和风采。 今年贵屿“街路棚”展出的书画工艺作品有2600余件,在众多的展品中除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字画,还有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市的佳作,有中央、省、市领导的题词,有其他党派与知名人士的墨宝,有本地书画作者的作品,更有来自我国台湾和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寄来的书画精品。此外,还有摄影、剪纸、雕刻、(报纸)报头、邮票、购物证、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各类磁卡、纪念章、刺绣、活景、灯饰画等等。“春游”活动期间,各村(居)也组织潮乐社、英歌队等表演队穿街过巷游行,而各个村居还以此为契机,以“彩街”活动为纽带,邀请海外乡亲回乡同乐,用传统文化激发海外内乡亲对家乡的眷恋和热情,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据介绍,每年举行这一活动时,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乡亲达20万人次以上。在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播的同时,也带旺了当地的相关产业。 全长1600米的街路棚吸引来自各地的游人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