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慰乡愁1.jpg

 信中提到“关于厝屋修理事”,“厝”指的就是房子。

方言慰乡愁2.jpg

这封侨批里所写的“镭”指的就是“元”。

方言慰乡愁3.jpg

一封用潮州歌册形式写的批信和批壳。(侨批图片由曾旭波提供)


侨批印记

不少外地人慕名来汕参观侨批展览,即兴一念,虽然大部分字都能读出来,但经常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原来,有很多侨批都是用潮汕方言表述,只有对潮汕话熟悉的人,才能看懂;而有些已少用或失传的潮汕方言俗语,就是潮汕人猜上半天也不明其意;再加上不同地方的潮汕方言,读音也有区别,经过“破译”,才恍然大悟,不禁令人莞尔。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潮汕文化研究学者林伦伦最近对侨批中的方言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华侨们大多是在批信中向家乡的亲人叙述在侨居地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家乡的亲人们也通过“唐山批”(回批)向海外的亲人谈谈近况。他认为,由于侨批的这种家书性质,便有了口语化的叙述方式,几乎每一封侨批都是用“混搭”有潮汕话的方言词汇,甚至潮汕俗语谚语来叙述“家长里短”的事情。亲切的乡音,最抚游子心。正是这些藏在侨批中的潮汕方言,让远渡重洋的华侨们,从中品读出家乡的味道,在一次次批信往返中,解了乡愁,又记住乡愁。

一个“厝”字 蕴含多少家长理短

不少潮汕方言的特征词,既有本来意思,又有引申意思,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林伦伦向记者举例说,就像“厝”字,字面上是“房屋”的意思,盖房子叫“起厝”,买房子叫“买厝”;引申开来,就是“家”,家里叫“厝内”,回家叫“转(deng2)去厝”,新娘子第一次回娘家叫“头转厝”。

林伦伦说,侨批中用到“厝”字的地方颇多。如华侨刘恒昌给弟弟刘吟昌写的批信中提到:“关于厝屋修理事,……刻下修理厝有讲究方向否?”这里的“厝”指的就是房子,是“厝”的本来意思。另外华侨李芝敏的批信中写到:“米贵若干?厝中情况希写明来知。”这里的“厝中”是家中的意思。而“儿前接五弟来信,言知是次厝中抽壮丁事……”这里的“厝中”已经引申为家乡了。

“舶来语”方言 华洋文化水乳交融

由于潮汕华侨众多,潮汕话中有不少“舶来语”,都是华侨根据外文读音用潮汕话直译过来的,通过长时间流传之后约定俗成,早就成为潮汕方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在侨批中也经常可以见到。

林伦伦说,“镭”就是马来语duit的音译词,“镭”字指元,也泛指钱。家里没有钱,可以说:“家里个镭都无。”因为“批”是银信,所以这个货币单位词在批信中也经常使用,如:“人民券目下每千元使有九个镭,闻汕头已经使有十个镭,可为已接近政府所定牌价。”

林伦伦说,在侨批中这样的“舶来语”还有很多。如一侨批中所描述:“所食薰囝蒂,所夗五脚砌”,“五脚砌”是福建话ngo+马来语kaki lima的省略“kaki”,意思就是“抽人家丢掉的烟头,睡在骑楼下的人行道”。一些国外洋货,潮汕这边没有,也是直接用潮汕话音译过来。如侨批里出现的“糕啤”(也作“龟啤”),就是咖啡 coffee的译音,常见的有“乌糕啤”、“白糕啤”;而“啰嘀”,指的是一种小饼干,上面点了花色的糖,是过去华侨经常会带回来的零食。

“唐中”即家乡 家国同根根根相连

林伦伦还注意到侨批中有一些潮汕词语,几乎是在侨批中才会使用到。就像很多华侨都把中国叫“唐山”,回中国,他们就叫“回唐山”,简称“回唐”。

华侨黄镇藩致祖父大人的批信中写到:“暹地此时行情苦竭,一般失业之人太多,除非无本钱可做回唐之资……”这里“回唐”,说的就是回国。

华侨们甚至会把家乡写成“唐中”。如华侨李芝敏在批信中写道:“请吾弟知深想一点,俺之家庭,现在拮据万分,理应设法救济,免使唐中老母受饥饿。”黄镇藩在致祖父大人批信中也写到:“父亲谓儿等备款寄分唐中以作为大人下暹之资。”这里的“唐中”指的就是家乡。

林伦伦说,在侨批中,华侨们对国与家的概念早就模糊了,家乡就是祖国,祖国就是故乡。所谓的家国情怀,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

俗语民谣 朗朗上口生动易记

在侨批中,为了让叙述更加生动,会引用一些潮汕谚语。林伦伦说,这些谚语,懂潮汕话的人一看就懂,并深知其中三昧;但不懂潮语的人看了,肯定是一头雾水。

如黄镇藩致祖父大人的批信中写到:“人生事此时有食知食,可算目前点火目前光就可以,无须忧虑挂念。”意思是人要活在当下,有吃的记得吃,顾着眼前就行了,不用忧虑想太多。其中“有食知食”和“目前点火目前光”就都是潮汕俗语,潮汕人一眼就看得明白。

此外,还有一些侨批是采用“手布诗”和潮州歌册的形式写的。林伦伦说,“手布诗”文学色彩较浓,可能是文人“创作”出来的侨批文学作品。但有一些用潮州歌册体写的侨批,应该是真实的。他举例说,1951年元月11日黄懿良寄给澄海上华区图濠(渡头)乡老婶母收的批信,全文就是用潮州歌册形式所写,信中解释了为什么近来少寄批银原因那一节,写道:“上信问,元少付,原因是吾身不适,数天未能离床边。往谷寻治宿友处,费去不少的‘象头’,生意受此而波折;几天无做钱没收,理由于此告你知。”信末还特别注解:“‘象头’,这是新名词,即称金钱纸币。”另外这封批信还保留有批壳,已经是现代的航空邮件(Air Mail),兑款的单位已经不是批局,而是中国银行了。这些都可以证明批信的真实性。林伦伦说,之所以会采用歌册的形式写批信给“老婶母”,大概是因为那个时候潮州歌册盛行,而老婶母是个潮州歌册能手,所以写批人专门为她而写的。

【专家点评】

侨批里有亲情,也有乡愁,无论是漂洋过海的侨胞,还是闯荡江湖的志士,家信中总有一些蕴含着浓浓乡愁的方言词语。潮安籍“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烈士在他的“家信”中就写道:“……信和菜脯都已经收到,我在你们的伟大的爱中沐浴着。……母亲,我对着家乡的‘菜脯’不知不觉地大动起乡思来了。”对于侨居他国或者客居他乡的潮汕游子来说,菜脯和糜(白粥)是最能引起乡思的食物。

侨批里的方言还蕴藏着家国情怀。母语方言能使我们记住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根在何处。一说起家乡话来,就会想起“厝中”(家中)的爹娘、妻儿来,于是“回唐”就是“番客”们艰苦拼搏赚钱的最主要目的。陈慈黉家族的第五代传人陈克湛先生曾经说过:他的长辈们都把来中国叫做“返去内”,或“返去唐山”。即使他们都已经入籍新加坡或者泰国,一个“返去”(回唐),说明了他们对家乡、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