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院的温馨 最新 图1张

    手持戏票,兴冲冲地前往剧院观看电影、戏剧,在以前电视机尚未普及的年代,是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至今,我仍时常追忆、回味当年走进老剧院所感受到的令人眷恋的那份温馨和快乐!
    那时汕头市区放映电影或演出戏剧的场所,除了新华、新观、群众、大光明、大观园、工人影剧院等较具规模档次的剧院,还有中山公园大同戏院、文化宫露天剧场、工商联会堂及中山路原红卫区会堂等,后者的场地环境相对较为简陋。如大同戏院在解放前是棚篷戏台,露天座位,常因天气因素影响演出效果与观赏兴致,所以小时候常听到大人们说起这句语带戏谑的顺口溜:“大同做戏天就知,锣鼓一响雨就来。”
    “文革”后的头几年,老电影、传统戏剧犹如百花争妍,纷纷回到久违的银幕、戏台,人们的文化生活犹如“久旱逢甘露”,戏院、电影院售票窗前常常排长龙,一票难求。有工作单位的盼望集体定票分配,没有的只能花时间排队碰运气,或找熟人弄票,或向票贩子高价购票。这是影剧院最红火的“黄金时代”。
    我比较熟悉的是市工人文化宫内的工人影剧院。不仅在这里多次观看电影、戏剧和文艺表演,而且那时常去文化宫或到里面的图书馆借阅书刊,常从相邻的影剧院背后经过,时常见到演员们在灯火通明的后台化妆室大镜前化妆,有时还好奇地扒窗沿看看里面有没有比较熟悉的演员。有一个酷暑夏夜,通往戏台及后台的西北面小门无人把守,我趁机溜了进去,正遇上几位手执头盔,大汗淋漓却穿着厚厚戏服的武打演员返回换装。这让我知道,戏剧演员其实并非只有舞台上及戏迷朋友眼中的风光亮丽,其背后也有着一些我们观众所不知道或未看到的劳苦艰辛。
    位于老市区国平路的大观园戏院被誉称“潮剧殿堂”,是汕头唯一专业性戏院,它的戏台气派堂皇,观众人气一向颇旺。这间于1929年建的戏院虽已年久老旧,可我在那里观看戏剧、曲艺演出的次数最多。与其他戏院不同的是,它的后庭花园环境恬静雅致,设有小亭台、石椅条,摆饰花木,园内设小卖部,出售汽水、瓜子、橄榄、柑桔、雪条、糖果饼干等零食饮料,是演出前及中间观众休憩的好去处。当年曾多次陪伴喜爱潮剧的母亲前来观看《谢瑶环》、《刺梁骥》等经典剧目;也曾偕同妻子、亲友到此观看市话剧团演出的《搭错车》、《霓虹灯下的哨兵》、《七十二家房客》……在这里留下了温馨时光,亲情、友情伴随着优美的唱腔曲调氤氲蒸腾。
    光阴荏苒,往事如烟。如今,新华、新观、群众、大观园、大光明、工人影剧院等承载着年代历史烙印的老剧院,或被拆毁变为废墟;或已破旧不堪,面目全非,早已改作它用;或被拆除重建,但用途性质完全改变。它们过去的繁盛辉煌已成为留存在人们脑际的一丝回忆,化作一声叹息。尽管新戏院设备先进、装饰豪华,条件优越自不消说,但有时觉得它们相比过去的老戏院似乎少了一种温馨氛围与期盼激情,总觉得缺少了一种难以说清的味道。不知是不是自己的欣赏“味蕾”已经退化、固化?抑是另有它因?
    据说大观园戏院所在片区已被列入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范围,有关部门还计划在原址复建大观园戏院,让怀旧的市民重温昔日的记忆与老戏院曾经的沧桑。但愿“好梦成真”!
  (题图为当年的汕头工人影剧院)

你是本文的第25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0、19
作 者: 陈为海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