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与木屐:木屐在潮汕礼俗中多有妙用 最新 图1张

    说起“足下”,就必须提起大家都知晓的清明节前一天的“寒食节”。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到魏国时,重耳饥寒交迫,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一片肉,谎称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把实情告诉重耳,重耳感激不己。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一天,晋文公忽然想起介子推,非常愧疚。急速派人去请介子推,但他避而不见。晋文公亲自登门去请,方知介子推背着老母躲进绵山隐居,遂派人上山搜寻,也不见踪影。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如果纵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母子还没有出来。后来发现他们母子抱着一株柳树双双被烧死。晋文公闻讯放声痛哭,将他们母子安葬绵山。为了缅怀介子推,将绵山改为介山,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不准生火及点灯,冷食三天,以示纪念。后来,晋文公率群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发现那株柳树居然复活,晋文公抚木哀叹,命人取来一片柳木为屐,每天穿上木屐时,便泣下,说:“悲乎,足下。”表示永志不忘。这就是“足下”这个词的由来,也是木屐的起源,木屐也随之流传下来。

    在南方,气候多雨潮湿,木屐为人们所青睐。随着时代的嬗递,木屐的制作工艺也趋于精致多样。潮汕地区,木屐多采用木质较轻且不易爆裂的苦楝木制作,称“苦楝屐”。木屐前部钉上一片屐皮穿用,如屐皮采用帆布的称“帆布屐”,采用红色或黑色橡皮的称“橡皮屐”。原木色的屐称“白胚屐”,上油彩甚至绘上花卉或图案的称“油彩屐”。造型左右有别的称“认脚屐”。白天出门穿木料低薄的“低脚屐”,晚上浴后在家穿较厚的“高脚屐”。从前的缠脚女人,也有特制形似桃子的尖头木屐,以适应小脚穿着,称“屐桃”;有武艺的女人,还要在“屐桃”的后跟钉上铁块,称“铁屐桃”。

    木屐在各种礼俗上也有妙用。如男女少年十五岁“出花园”,必须穿上一双红橡皮屐,祈求成人之后行好运。新娘出嫁的嫁妆,必须配上一双工艺精致的红橡皮、并且屐面绘制花卉或图案的“油彩屐”,称“喜屐”,祈求家庭和睦兴旺。家中父母活了一个甲子(60岁),寿辰由孩子送屐,称“寿屐”,表示恭祝长辈健康长寿。老人去世做“百日”(完丧),家属给参加丧事的亲人送红皮屐,称“礼屐”,表示祝亲人大吉大利。木屐还有用作跳舞道具的,舞蹈演员穿着轻巧精致的木屐跳舞,嗒嗒作响,舞步整齐,节奏明快,甚有地方特色,称“舞蹈屐”。

    随着时代前进,生活改善,木屐也随之淡出人们的生活。

你是本文的第95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0-04-02
作 者: 杨景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