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封1.jpg

20世纪20年代陈来镇寄潮安秋溪陈宅母亲的“红条封”

艺术批封2.jpg

1947年刘莲娇寄海邑潮安江东都上龙口乡刘宅母亲的“山水封”

艺术批封3.jpg

1931年蔡寿育寄潮安大和都西郊乡外甥女洪应惜的“山水封”

艺术批封4.jpg

1929年林圣源寄澄海南砂乡父亲的“单页侨批”


形式各异 信封图案留存时代印记

侨批产生于民间,流转于民间,收藏于民间。早期的侨批较为简单,有单独一张信纸自制成“折叠封”,也有传统“红条封”。信纸大多为普通纸张,大小不等、规格各异。随着海外华侨的数量增多,华侨与家乡联系的愿望日益强烈,侨批封形式、外观有了变化,不仅题材丰富,制作也十分精美。

在收藏家张美生编著的《侨批档案图鉴》一书中记者看到,该书展示许多设计颇具匠心的侨批封,上印有山水人物、飞禽走兽、历史故事等绘画作品,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特色,以及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编者不仅仅是萃集这些印制精美的侨批封,更可贵的是,对一些侨批封的主题进行分析,解读设计者的深意以及该题材侨批封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山水封”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这一时期的侨批实物中,往往以“红条封”和“山水封”相间使用为主。绝大多数早期“山水封”的款式,在民国后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山水封”中,并没有重复出现。因此,一些干支缺略的“山水封”,其图案对于佐证年代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在一封背盖有“万磅陈仁源”印记和“暹罗庄胜裕兴信局”批局章的侨批上,记者看到,该批寄至汕头后,加盖不清晰的汕头落地戳。张美生告诉记者,从信封上印有“思君子”文字图案,可以推断它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使用的“山水封”。“这一时期的‘山水封’,常常以山水人物、历史故事、古代货币以及古典名句等作为题材,印制于侨批封面”,张美生说,由于实物使用时间极短,可以说该图就是早期“山水封”的标志之一。

山水为题 侨批以“山水封”居多

谈到收藏侨批,张美生认为,侨批不只是收藏,还要研究、探索。在研究过程中,会增长很多知识,并且会从中得到教益。你会发现,大多数侨批中体现的,是男人出洋谋生、赡养亲人的故事,但也有个别女性在困苦中走出家门,到海外谋生的事例。如一封由泰国华侨刘莲娇寄海邑潮安江东都上龙口乡刘宅母亲的“山水封”,上面盖有“泰京许广和成银信局”的批局章,贴足邮资,写批日期为“民国卅六年正月十九日”。这是一封女子家书,虽只有寥寥数语,却是情眞意切。刘莲娇不因身为女儿而推卸责任,到海外谋生,同样肩负起家乡亲人的生活重担,寄钱问安,家书中的言语,柔和却不柔弱。

张美生告诉记者,20世纪30年代以后,“红条封”的使用频率渐少,实寄侨批以“山水封”为多。”在他看来,“山水封”在侨批中较常见,使用时间较长,常以山水人物、飞禽走兽、地理名川、名人名言等为图。

一封泰国寄潮安的“山水封”,收批人地址是“海邑东凤二房”。张美生认为,在这件侨批中,“海邑”,即海阳县,该县因与山东省的海阳县同名,已于1914年改名为潮安县。但华侨写批,还是习惯将潮安县写为“海邑”。在侨批收藏交流中,有的人将写有收批人地名“海邑”,批款又是寄“大莺银”“大洋银”或“大银”等银圆时期的“山水封”(干支纪年缺略),说是清末侨批,这其实是误区。准确来说,如果是“红条封”上面的信息集中在一件“山水封”上,那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侨批。

乡思乡情 蕴藏于精美书画中

侨批堪称是“华侨社会的百科全书”,侨批封的收藏、整理、鉴赏、研究是侨批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艺术批封,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解侨批封的使用历史,对收藏、研究侨批很有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侨批都是“银信合一”或“银信合封”。所谓“合一”“合封”只是一部分,不少侨批往往有银无信。像一封由泰国陈慈钱寄至本都(隆都)后埔乡陈坤海的侨批,批背面贴15士丁邮票,销曼谷第八邮局邮戳。这是一件纪年缺略的侨批,但从货币、形制等推断,该批寄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未见附言。

侨批,见证了潮汕侨乡的历史变迁,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的侨批封内容简单,但丰富的山水画、多姿多彩的书法作品,让人看了赏心悦目;有的体现出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坚守,以及浓重的乡土观念。当我们品读每一字、每一句,还可以从华侨的笔墨中感受到一封家书的厚重,读懂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关怀,对祖国及家乡的真挚情感,历经数百年,在数字化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专家点评】

翻看一封封侨批,追寻深深的家国记忆,倾听背后的感人故事,感受到的是厚重的文化熏陶。这些蕴含着对亲人和故土一片深情的家书,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段华侨历史文化的“敦煌文书”。透过这一封封侨批,可以看到早期华侨是如何走出潮汕去海外闯荡的时代印记。

衡量侨批收藏价值,不仅要数量,而且要质量。从艺术批封可以看出年代,可看到出外的华人华侨依然秉承着尊老爱幼、敦睦乡谊、乐善好施等优秀中华传统美德。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可以教育引导我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

——张美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