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汕头《巡道行署碑》说起 最新 图1张

    汕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外开放商业口岸,其商业价值,曾引起远在欧洲的恩格斯的关注,他称汕头是“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开埠后,其商业成就举世瞩目。这段历史,长期以来已成为潮人心目中的骄傲。清同治六年(1867),分巡广东潮惠嘉兵备道兼管水利驿务的张铣,在汕头老市兴建潮惠嘉分巡道行辕。同治七年(1868)落成后,张铣亲撰并书“汕头巡道行署碑记”。全文如下:
    潮为郡,负海阻山,延袤千余里。汕头特海滨一隅耳。其水斥卤不可食,风沙晦冥,澒洞无际。十年前汙莱未辟,居人捕鱼贩盐为业。茆檐蔀屋,落落数十家而已。咸丰八年,海禁稍弛,诏许岛人通商互市,立关征税。于是殊方异域,梯航绳索之国,峨舸大艑,奔走偕来。闽越吴楚各省,估客佣夫,乘波涛,凌万顷,陆□(醢)水葅,珍物奇货,凡可以给生人之用、而逐什一之利者,云集鳞萃。遂隐然一大都会焉。
    於以叹天下盛衰之理,循环无穷。其由衰而忽盛也,地为之,实时为之也;时为之,实人为之也。天子怀柔远人,纳赆输琛,重译麕至。海外诸国,皆得设领事官,管理商贾交易之事,与内地官司、文移往来无虚日。
    予谬膺简命,观察是邦,按部巡行,一岁卒数至。阛阓嚣尘,难容轩盖。且与外人相接,不足以式观瞻。乃请于大府,创建行署。鸠工庇(庀)材,经始于丁卯之春,逾年而工竣。率僚属百执事,集外国诸领事翻译官,大会宴饮而落之。座上诸君,奉觴进曰:此固昔日荆榛芜莽之地也。今且交衢列肆,市成五都,画栋飞甍,攒罗舛互。虽曰地气与时数使然,岂非盛衰之理,转移自于人欤?夫后之观今,犹今之观昔。由此休养生息,攘外安内,殷繁富庶,又将月异而岁不同,其兴讵有艾哉!
    署之周遭二千四百丈。襟高山,带远水。疏潮立基,磊土作址。为堂为庑,为室为宇。牙戟森然,旗鼓列峙。畚筑之工居其四,木石之工居其五,丹雘黝垩之工居其一。计用□(缗)钱一万八千有奇。任其役者为周府经锡畴、赵县丞荣翚,督课勤慎,无旷期、无冗费,皆可书也。因援笔记之,而命镌诸石。
    同治七年戊辰仲春月
    诰授通议大夫盐运使衔分巡广东潮惠嘉兵备道兼管水利驿务长沙张铣寿荃氏撰并书
    澄江李鹤龄镌
    《汕头巡道行署碑记》载于民国时期《大光报》。该报在所载碑文后还加注,该石碑高二十九英寸(73.66厘米),阔五十六又半英寸(143.5厘米),周围有缘线。碑实高二十六英寸(66.04厘米),阔五十三英寸(134.62厘米),石质为黑色湅石。碑文为行书,分三十二行,共五百七十五字。“道台行署,民国十年辟为第一公园,今为民居,碑现藏故画师黄史庭家。”可是,笔者根据以上线索,多方寻找巡道行署碑,数月而无果。所幸碑文仍存,其形制也颇清晰,虽已散佚,还可复制复原。
    这方575字的碑文,是汕头开埠以来最为权威的历史文献,其历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主要价值是:客观阐述汕头开埠十年巨变,总结汕头开埠后,“月异而岁不同”的原因。这些历史经验,是汕头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
    开埠前的汕头,“特海滨一隅耳。其水斥卤不可食,风沙晦冥,澒洞无际。”“茆檐部屋,落落数十家而已。”汕头是我国南海之滨的一个重要港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点。早在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潮州府属就出现了著名港口古港程洋岗、凤岭古港和南澳等,并一度成为饶宗颐教授所称的“粤东襟喉,潮州门户”。那时,潮人就已经出洋经商并在海外定居了。十九世纪初,沙汕头取代了潮地沿海各港口的地位,成为世界瞩目的对外交往的南国门户。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后,汕头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潮汕人民头上又压上了一座大山。但由于外资的注入,资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和资本运作模式的引进,也给汕头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历史机遇,汕头埠的文化也发生了剧变和空前的繁荣。在那时,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封建王朝倒台、五四运动、两度东征、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孙中山多次莅汕。孙中山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列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潮,剧烈地冲击着潮汕千百年来形成的顽固的封建文化。汕头的社会思潮空前活跃,“火焰社”等新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报馆、书店、印刷出版机构林立。据统计,从清末到日军入侵汕头前夕,在汕头办办停停、停了又办公开出版的报纸,总计100多家,并有10多家通讯社。外国传教士乘汕头开埠之机,大举进入汕头,为了用本地语言传播西方教义,1909年3月16日,牧师汲约翰编写出版《潮正两音字集》,用罗马字注潮音。这本字典也开“潮汕字典”标准注音之先河。1925年至1926年,两度东征胜利后,各种新思想、新主张、新鲜事,不断出现并披露于报刊。那个时期,也使潮人交汇碰撞、博采众长的创新作风和文化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汕头埠云集着同文学堂、礐光学校、友联学校、聿怀学校、华英学校等名校和《岭东日报》《图画新报》《岭东民国日报》《潮声》《新中华报》等名报,以及名印刷厂、名书店、名戏院、名摄影社、名画廊等等。清末,汕头的电影院放映了大量进口影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就创立了新星模范制片有限公司。1927年3月1日,该公司拍摄的汕头首部影片《侠义姻缘》在汕头公开上映。汕头繁荣的电影业,造就了一批影视爱好者和电影专才。他们从潮汕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去发展,成为一颗颗电影之星。如编导我国首部电影故事片《难夫难妻》的郑正秋、新中国首任影协主席蔡楚生、筹建中共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并担任首任党支部书记的陈波儿、编导电影巨作《大浪淘沙》的伊琳、担任香港南方影业公司经理、为中国电影海外发行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许敦乐、当今国产大片的制作人林建岳(林百欣香港丽新公司当今掌门人)等等。清末在汕头创刊的《岭东日报》,是一家讯息量极大的报纸,设有《论说》《要件》《上谕》《译电》《潮嘉新闻》《京省新闻》《外国新闻》《选录》《时事要闻》《本省新闻》等栏目,从国内到国外,从全国各地到皇帝、朝廷,都可以在该报中见到有关新闻。该报报头上印有大清纪年、日本明治纪年、西历纪年。由此可见,《岭东日报》已不是一家地方报刊,而是一家具有国际视野的报纸。
    此外,汕头开埠后经由汕头外出的经商者逐日增加,来汕外籍商人也纷沓而至。那时的汕头,吸引了韩江、榕江、练江流域,以至福建、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省的大批客商和资本到汕头办厂、经商,闽粤赣等省份的华侨也经由汕头进出,并在汕头置业、办实业。潮汕铁路,汕樟轻便车,行驶上海、台湾、香港的轮船,不少都是客籍人士注资。旅汕外来商人,也把汕头当成自己的家,家眷、事业都扎根在汕头埠,并成立了同乡互助组织——同乡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各地商人在汕头设立同乡会的有:蕉岭同乡会、广州同乡会、潮阳同乡会、普宁同乡会、宁波同乡会、张氏建筑宗祠筹备处、嘉应五属义山保管委员会、兴宁同乡会、梅县同乡会、揭阳同乡会、东莞同乡会、惠来同乡会、五华同乡会、广肇同乡会、饶平同乡会、琼崖旅汕同乡会、永定同乡会、澄海商会、大埔同乡会、六邑会馆等。有的甚至把祖宗的香炉也搬来汕头,建起了祠堂。前清末叶,宝安县人郭丽洲在汕经商,赚了不少钱。为扩充业务,家眷全部搬到汕头,并在福平路建起了家祠,曰郭厝祠,成为汕头市建宗祠之先例。但郭厝祠并非全汕头的郭氏大宗祠,乃郭丽洲祀其祖先而已,其建筑颇为辉煌。进入民国后,梅县巨商谢华史、耆老谢义谦等倡设谢氏宗祠。后又有潮人林桂园、林国英等倡设林氏宗祠。同时,佛冈县侨居汕头的巨商黄镜澄、宝安县黄煜南,及潮人黄朴之、梅县耆老黄瑞堂等,建设黄氏宗祠于崎碌,与林氏宗祠衡宇相望。民国初年,吴祥达镇守汕头时,吴姓富商吴耀如等也靠这个关系,设吴氏宗祠于崎碌尾吴厝新乡。梅县人张怀真、潮人张凌云等,建设张氏宗祠于岐山乡。梅县人李玉畊、李西平等,则设李氏宗祠于中山公园附近,内中附设李氏新村。正如陈春生教授在《

序》所指出的那样,合族祠是近代中国城市最重要的基层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汕头城市的合族祠堂,大多为讲不同方言的同姓宗亲合力建筑而成,这反映汕头当时不同方言的人群和生共处的实际情形。

你是本文的第36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4、1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