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澳大桥通后,南澳县旅游迎来好时光。南澳县有50多处文物景点,其中宋井称得上最为出名,最为神奇。 宋井之所以神奇,在于它构建成景点之前,忽现忽没,忽左忽右;在于它地处与海相接的沙滩而泉水清甘;在于它的井水久藏不变质,是岛民调药饮用的神泉;在于它每次浮现,先到者都能获得些古钱。 宋帝留下的宋井——岛民称为古井。这古井距今已经700多年,宋朝君臣一路奔逃,来到南澳岛,就在当今的云澳镇澳前村安营扎寨,君臣看好这里,计议驻跸南澳,营造宫阙,招兵买马,东山再起,重振大宋。于是即兴土木,建造太子楼,挖掘君臣用的龙井,战将用的虎井,养马用的马井,三口宋井,龙井虎井一直没有出现,或许随同宋帝永远消失,只有马井忽左忽右,忽现忽没,浮现半个月几十天,沉没几年十几年。以前,每当古井浮现,岛民便奔走相告,携带瓶罐去装古井水,备作调药抹痛,煮草药泡佳茗之用。 现在人们看到的是1984年浮现的马井。其时,县文物部门抓住时机,组织人马,用海边固定的礁石为座标,对马井勘定方位,测准距离,标明深度,树立标竿,用准确的位置把它“拴住”,让它再也跑不了。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南澳文物景点费心劳力的大有人在。古井拴住后,所幸的是县侨联联到“乐为家乡作贡献”的大慈善家泰国华侨谢慧如先生,恳请他捐资,把宋井建成旅游景点,保护文物,追思历史。当时的县文物保护办公室主任、县文化局长吴占才和县政协南澳县文史委员会主任、县海史博物馆长柯世伦这对老搭当,乐此不疲,责无旁贷,协同有关方面的同志实地考察,集思广益,讨论方案,精打细算,不但拴住古井,修建井围,构筑护栏,还建造了观海亭、九曲桥,把神奇的宋井,洁白的沙滩,怪异的礁石连结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以宋井为中心的活景图,还在礁石上镌刻名家墨迹,让游客大饱眼福,尽情乐趣,饮水思古,凭栏临风,濯足海水,踩踏沙马,礁石垂钓,立岩观海,打水泡茶,装泉保存,都可以各尽所兴,各取所好。 南宋的末代皇帝赵昺(7岁),随皇兄赵昰(9岁),于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在泉州受元兵大举追击的危急形势下,由时任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即陆国师,枢密副使张世杰等文武大臣护卫,经饶平红螺,奔来南澳,至景炎二年(1277)正月,在云澳镇澳前撤离,历时一个多月,一心求生存,满怀谋复兴,仅在澳前就留下宋井甘泉、沙滩变米、乌屿逆旨等一处处足迹,传下蛤虫九上枷,金银石窟,太子楼址等一桩桩轶闻,终因岛小无粮供饷,只得离去。后经香港,到厓门,被元兵舟楫包围,陆秀夫持剑迫杨太后及夫人踏波,然后背负帝昺投海。真是: 黄尘万里无归宿,碧海千寻强委身。 青史千秋悲壮烈,红心一颗照人间。 以宋井为中心,周边还有“太子楼”、“赤米堆白米堆”、“官屿与乌屿”、“蛤虫九上枷”、“金银石窟”等相关的几个扑朔、奇逢巧合,引人入胜,寻奇探秘的景点。 相传,宋帝昺、陆秀夫君臣感到在这里建行宫地盘太小,就召海面上的几个小屿前来拼凑,可是,帝昺焚香口谕后,现在称为官屿的当即撞波破浪靠近大陆,而现在叫作乌屿的,宋帝口谕多次,它都原地不动,不予理采,宋帝嘉奖近来的为“官屿”,责骂不动的是乌心肝。从此以后,官屿草木蓬勃,苍绿翠碧,乌屿上石乌土黑,全屿光秃秃。 “赤米堆白米堆”与宋井挨连在一起。尽管是落难朝庭,也必有君臣战将千员,粮食成了大问题,不要说米粮,就是薯叶也珍视为“护国菜”。“小米螺”也是佳品美味,所以陆国师出了个主意,把这里的沙子变成米。他收拢了两堆沙子,然后设坛焚香,念咒作法,在再过一天就变成大米的前一天夜里,来了一个等待丈夫出海打鱼归来的孕妇。沙子变米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蛤虫九上枷”,则是在现在的宋帝昺、陆国师、张世杰等的石雕像前,有一个小水池,池里放着几个与别处不同的蛤虫九(就是小青蛙),脖子上都有一道白圈,传说是宋帝昺的御笔圈的。当年,宋帝昺在太子楼里歇息,夜深人困,宋帝想安睡,可是无法入眠,因为外面蛤虫九喔喔哇哇地叫个不停,无奈,宋帝起床,命卫士抓来蛤虫九,用御笔画圈卡了它的喉咙,从此,太子楼周边的蛤虫九叫起来只有低微的咿咿声,不会哇哇叫,所以岛民有句俗话,“太子楼蛤虫九,会咿唔喔”。 “金银石窟”则离宋井只几百米。有几磊大石组合,石缝长着一株榕树。相传,大石里有大窟,藏存着许多金银财宝。那时,君臣知此处无法久居,只好收拾撤离。为了简装行走,把大量金银宝贝贮藏在这个石窟里,封好,石面刻有咒文。宋帝国师几位主要君臣,都知咒文,读完石开,金银便可随取。潮涨潮落,这里来了一个挑小担的卖货郎,他路过这里,读起咒文来,大石渐渐裂开,现出珠光宝器的光华,卖货郎捺不住喜悦,舍下担子,钻进去取金银财宝,因为咒文没有读完,大石合拢,那卖货郎被夹在石窟里,只留条拖在背后的辫子在外边,这条辫子后来变成一株榕树。如今,大石依然,歪斜凿迹还在,只是不成文字,榕树已经长大,绿树成荫,随着大石,守卫着无数财宝。 物换星移、似水流年,神奇的宋井每天都迎来一拨拨的各地游客,甘甜的井水供应着好奇的旅人饮食,一处处观景,一个个轶闻,让人回味,令人发笑。700多年过去,物依然,事在传,我们不是考古专家,没有必要研究宋帝昺是否驻跸这里。但一处处景点一桩桩故事,就像陈年老酒,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浓香。这里用得上王纪平的一首诗: 海边井水味甘甜,地下泉清本正常。 百姓同情怜宋帝,至今传说遍城乡。
|
你是本文的第74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2、8 作 者: 张六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