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球抛给吕蒙正 “绣球抛给吕蒙正”,是一句反映潮州妇女婚恋的俗语。在潮汕大地,以吕蒙正为题材的潮剧有不少:如全套的《彩楼记》、《吕蒙正》,折子戏的《大逼宫》(又名《赴彩楼》),传统开台吉祥戏《五福连》第四折《京城会》,该折演的是吕蒙正得中状元,接发妻刘翠屏到京城团聚,共享荣华,此折也称《报三元》,寓意于“禄”。潮州民间说唱艺术潮州歌册,也有不少以吕蒙正为题材的,通过潮剧、潮州歌册等媒体的传播,吕蒙正的故事在潮汕大地可谓家喻户晓。吕蒙正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相国之女刘翠屏抛绣球选婿,选中了吕蒙正这个寒酸书生,并且不顾家人(特别是她的父亲老相国)的反对,和吕蒙正相濡以沫,最终吕蒙正金榜题名,苦尽甘来。 刘小姐选婿的眼光和标准深受潮汕妇女的钦佩,后来“绣球抛给吕蒙正”成了她们选婿时一句常用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选择丈夫不能只看身家财产,最重要的还是人品和才学。 讨香包 讨香包是潮汕地区一种婚嫁习俗。潮州香包是一种精致的民间工艺晶,用绸缎金丝银线绣成,内包香料,香气袭人,是姑娘表示爱情的信物。潮州香包历史悠久。南宋时,端午节已出现模仿粽子形状制作的扎绒棕球。明代以来,潮州就有向新娘讨香包的习俗。姑娘出嫁前都要绣制一批香包,有的送给新郎,有的用以布置新房,有的留待新婚之夜,派送给亲朋好友来看新娘的小孩。孩子们向新娘索取香包之举称为“讨香包”。 香包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在艺术处理上巧妙地运用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段,既写实又变形,动物都被表现得雅拙可爱;在装饰纹样上,常用散花散叶点缀,繁简适当,主次分明;用料主要有绸、缎、布、绒、纱、金银线、棉絮、镜片、珠子、纸等。制作一件成品主要要经过刺绣、剪样、贴底、盘金、缝合、塞棉絮和香料、穿珠等十多道工序。潮州香包制作程序十分繁琐,同时也由于其他原因,同潮州其他传统民间工艺一样,将面临濒危的时刻。现在,能制作潮州香包的人已经很少,为出嫁而制作香包的姑娘更少。但“讨香包”的习俗仍保留下来。在潮州城区一带,姑娘出嫁时,会备一些玩具和文具来代替香包,在新婚之夜派送给来看新娘的亲朋好友的孩子们。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