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埠:见证百年前围海造地侨史 最新 图1张

    谈到汕头开埠前后华侨在汕建筑楼宇的恢宏,大家必能如数家珍,比如小公园片区的骑楼、澄海的陈慈黉故居等。而华侨在汕围海造地的历史则少为人知。现金平区光华街道辖内原光华埠的开发,就开创了汕头利用侨资围海造地的先河。造地后,随之引进、兴办的美资德士古煤油仓库、侨办实体工业等,在以商业繁荣著称的老汕头,更是推动和补充了旧汕头经济的结构性发展,见证了汕头早期侨资工业的繁荣。
    光华埠位于汕头西翼光华街道辖内,是光华街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前这里是厦岭向海延伸的海滩,20世纪初,由华侨斥巨资,持续17年围海造地创建新村。据《汕头市志》载,1916年廖鹤洲在此筑堤围塭,并在光华港畔建起“耀华火柴厂”,后改为“光华火柴厂”。称“光华埠”,取“光耀中华”之意。今年90岁自幼随父母在光华埠落籍的廖伟琳先生,是当时筑堤填海的见证者,他撰写的《围海造地廖氏开发光华埠》一书详细记录了百年前的这段侨史。
    书中记载,1916年,新加坡四海通银行创始人廖杰夫、泰国廖荣兴银行创始人廖葆珊、廖公圃父子、泰国侨商廖鹤翔等爱国华侨,与潮汕名人廖鹤洲等人合力,花巨资向当地政府购买了厦岭下游延伸约5000亩海滩,用于围海造地。工程从厦岭港开始向南至现造船厂尾端,向北沿西港河至现在的大学路,继而折向东到原潮汕铁路西侧,筑起了一条基底宽二丈、深二丈、地面高一丈、长约十余里的石头海堤。在没有机械设备和汽车运输的年代,每一块巨石开采出来,都是用手工根据工程要求加工成各种规格,然后通过河道运输到工地,需要的民工队伍庞大。此项工程花钱多、工作量大、耗时长。当时汕头这边负责施工的廖鹤洲与其助手定期将工程进展情况拍成照片寄往南洋,经廖杰夫及廖葆珊认可结帐后,从南洋用船将银元直接运到汕头,用于工程开支。可惜当时投资金额及其资料毁于二战战火及时境变故,已无从查考。所幸亲证历史的老人尚健在,写下这段侨史,才不至于湮灭。
    建埠之初的建设规划起点高、设施完善。拟制定工业区、新村、学校等总体规划。新村定名为“光华埠廖氏华侨自治村”。围海造地基本完成后,因地处韩江、榕江出海交汇点,面向大海,水上运输四通八达,因此永安煤炭公司率先到光华埠租地,建办公楼和煤炭仓库。随后华侨们先后引进各类建设项目。抗战前已在光华埠投资的有美资的德士古煤油仓库(位于现汕头市造船厂处)、廖杰夫参与股份的耀华火柴厂(后改为光华火柴厂)、永安煤炭公司及货场、四维煤炭公司及仓库和一家小型造船厂、多家蔬菜出口加工厂。在以商业繁荣著称的老汕头,光华埠实体工业的兴办,对旧汕头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补充起推动作用。
    然而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光华埠的开发一波三折。日军占领汕头时,向光华埠美企扔下的炸弹,以及海外出资人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被囚,阻断了围海工程的最后完工。1938年,日军轰炸汕头市。光华埠虽没大型建筑或与军事有关的目标,但因设在光华埠的美国德士古煤油货仓的美商在货仓屋顶喷刷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美商认为日本和美国并无交战,不会轰炸标有美国标志的建筑物,谁知日本飞机偏偏在德士古煤油货仓的周围扔了3枚炸弹,虽无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但已是人人自危,负责光华埠开发建设的廖鹤洲举家迁往香港避难。1939年6月15日,日军占领汕头,光华埠唯一通往市区的木桥被撤退的国民党军队烧毁,日军在河岸对面渡口设哨所,光华埠所有工厂被迫关闭,光华埠一度成为孤岛,居民陷入困境。太平洋战争后日军占领新加坡和泰国,出资人廖公圃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而被囚,开发光华埠的南洋资金中断(另一位出资人廖杰夫早于1933年逝世),由侨资投建接近完工的围海工程被迫停顿。
    如今,位于光华港西侧堤围旁的两座小楼,即当年开发工程指挥部的“实庐”(图②)和永安煤炭公司的办公大楼(图①),成为光华埠开发和首个华侨企业到此租地仅存的历史见证,只是已普通老旧得无人去关注它们了。而现在的光华埠地处汕潮揭三市交汇处,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一直紧随汕头的发展,不断提升其综合实力。

你是本文的第51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2、18
作 者: 吴燕萍 文/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