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老县城洪阳 最新 图1张

    洪阳城,原来是普宁县的老县城,那里有许多饱经沧桑、见证兴废、历史文化积淀沉雄厚重的名胜古迹。笔者多年来虽失之交臂,但常常心向往之。近来,多次陪母亲回家乡,与家乡父老结伴而行,频频访古迹,寻故地,搜轶闻,聆听桑梓“老大们”的娓娓讲述,才有了普宁老县城——洪阳城“片鳞只爪”的记录。虽然这只是沧海一粟、挂一漏万,但我知已是吉光片羽,足慰多年寂寥忧伤敏感牵挂的心。
    引潮“光明”第一人
    洪阳城古份村有一座府第式建筑——朝议大夫第,乡里人叫太府。
    母亲小时候就经常和玩伴在府第的石门槛上玩“潮科”和门内“跳手布”。今故地重游,母亲自然有诸多感触,倍感岁月如流,转瞬已风烛残年。
    这太府是方氏仰欧公的府第,也就是普宁革命烈士方次石的二伯,不由让人心生景仰。由大门进去,里面有一座主建筑:朝议第。朝议第房子屋顶塌陷,残垣断壁、碎瓦朽木随处可见,杂草丛生,只有大门上依稀可见的“朝议第”三个大字在诉说着主人当年的辉煌耀世。府第阳埕前有一照壁,上面雕塑有一只蹲着的麒麟(按封建礼制,麒麟蹲着比站着的级别更高),同样映现主人身份的尊贵。除了主建筑朝议第外,还有左、右、后各一“厝包”。
    据《方氏族谱》记载,方仰欧(1842~1926),字碧秋,号绍修,洪阳方氏始祖濂溪公之二十世孙,曾出仕右迁甘肃凉州府知府,清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生人。父宽惠,世代务农,躬耕之余,崇文重教,延请名儒课读,培育子弟。仰欧少聪慧,力学不倦,精通书史,同治元年(1862),以学优中秀才,并受聘于方氏祖祠奉先堂书斋任教。后看到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报国梦,终“投笔从戎”、“弃文就武”,受聘于福建金大将军(旗人)为幕府,因智勇善谋而备受器重。光绪丙子岁(1875),甘肃省凉州府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业凋敝,民不聊生。金大将军奉命安抚甘肃,赶至凉州府时,原来的凉州知府已逃逸无踪,不知去向;金大将军即令仰欧公暂代署知府之职,同时上报朝廷。方仰欧遂拟定治凉之策:一面呈请朝廷开仓放赈;一面启民种植耐旱早熟作物,教授南方种植甘薯方法,民赖以生。越明年,天降喜雨,年岁丰稔,凉州大治。朝廷嘉其功,钦封四品朝议大夫,署凉州府正堂。公于凉州连任三任知府,第9年任满,当地乡绅联名上书恳留,朝廷特许延任1年。
    光绪十四年(1888),方照轩(方耀)军门在天津谒见李鸿章时,李谓军门曰:“甘肃凉州府方仰欧卓有政声,是君之里人乎?”军门对曰:“此吾之家侄也。”清末普宁方族一文一武著称于世者,为照轩军门与仰欧公也。
    公元1905年,方仰欧与方廷珍在汕头合资创办了昌华电灯公司,从德国购进2台直流蒸汽发电机组发电,装机容量140千瓦,成为引领潮汕进入光明时代第一人。
    “百里桥”冠盖诸景
    洪阳古有诸多景点,主要为:培风塔(俗称乌犁塔,位于洪阳镇东北2公里的乌犁乡)、钱湖(位于洪阳城外东北方向,汇铁山北麓和洪山南坡之水,河水流经培风塔山口后,迂回汇入榕江。有一桥名“芋头桥”,潮汐时能看到培风塔的倒影映在桥下)、华严寺(古城北面约5公里处洪山顶,俗名洪山寺,始建于宋朝,历代修葺。现建筑多为近年重建)、百里桥、孔庙(位于洪阳城区西侧,背依小丘,前临内城河,坐北朝南,规模宏大)、灵泉石井(位于洪阳东北约10公里雨堂村。1742年清乾隆七年春旱,知县萧麟趾循例前往雨堂村求雨,或许天公作美,知县祷雨之后,当天中午就下起大雨来。欣喜之余,萧麟趾就把古井命名为“灵汇泉”,并广为宣扬,又立石勒碑,亲题“灵汇泉”,1942年古井旁重建雨堂亭。亭柱有联一副:雨泽沛洪阳,留下灵泉胜迹;堂阴屏铁岭,尚有宝塔奇峰)、宝镜院(地处洪阳城外东10公里处,山清水秀。宋末部份姓氏开始迁入,清康熙时建村,因村中有一小山丘形似镜,故名宝镜院。村中大多从事花木种植与经营,沿途园林连绵,景色怡人)、文昌阁(位于东北方向,1850年10月禁毒先驱林则徐赴任云南途中,停歇文昌阁养病至1850年11月22日病故,终年66岁)、崇文书院(位于东门外新安村,为清同治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倡建书院、兴办乡学时所建。书院建成后,洪阳学子入院就学,名士辈出)、德安里(清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官邸,占地约4万平方米,分老、中、新三寨,建筑格局有“百鸟朝凰”、“驷马拖车”,洋房别墅、水榭楼阁、官厅戏台陪辅相生)、昆冈松韵(在镇东侧昆安村。1743年清·乾隆八年,知县萧麟趾同意生员方文灿等请求,主持创建书院,以兴重文之风)。
    洪阳林林总总、应接不暇的景点中,我最推崇的是百里桥。其主要是内中蕴含几千年中华文明历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江湖庙堂况味,以及“政声人去后”、“劝君不用携顽石,路上行人口皆碑”的立身处世、为官当政之哲学、道学,令人高山仰止,如望北斗,不得不由衷膜敬。
    百里桥,在洪阳城东门大街约1000米处,系清咸丰年间县令安定枚离任,百姓依依惜别的地方。当年,百姓过新安水门,到溪边桥头,一程又一程,难分难舍。安县令动情地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以桥为界,此桥百里也”。百里相送,遂有“百里桥”的由来,非桥长百里也。“百里桥”体现了百姓对好官、清官的敬仰、爱戴和政治清明的希冀。后来,人们把该溪流亦称为“百里溪流”。送安知县离任后,百姓念其功德,在其衙前街东侧建一生祠,命名为“安公祠”,并立石像,以垂千古,流芳百世。
    安县令在普宁治上,关心民瘼,体恤百姓,以民间疾苦为自身疾苦,与民同乐,休戚与共,进退无二。那时,百姓穷困,生计艰难,无以自足;许多人抱着“宁当死鬼,不做饿鬼”的念头,冒着坐牢杀头的巨大风险,前往海边挑私盐。按前清律例,百姓为了养家糊口,可以挑私盐贩卖,不过一人一天一次只能挑100斤,超过100斤的按贩私盐论罪。贩私盐一般要罚金坐牢,严重的还招致“杀身之祸”。清末,百姓困苦,为了生路,为了多一点微薄的收入,许多洪阳人铤而走险,一般一人一次所挑的盐都超过100斤,力气大的挑重近200斤。如果按律例,则所有挑盐者都“吃不完兜着走”,谁也脱不了干系。这时,安县令便“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他站在磅秤前,看到谁来过秤,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喊一声“98斤”。如此,谁都能过关,谁都不会犯法,谁都可以谋生,养家糊口。百姓懂得了安县令的苦心和良口,于是感恩戴德,“山呼万岁”。后世颂扬之称:“普宁砧秤,1斤等于2;县令安公,情深恩重;百姓心中,孰重孰轻,秤砣分明,掂量自知;再生父母,功昭日月;万民颂德,千古流芳。”
    “厚德即安”庆有余
    洪阳,因地处洪山之南,山之南曰“阳”,故名。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刘钝于洪阳营建县城;明万历十四年(1586)城成,从潮阳贵屿移治至1949年,洪阳作县城历363年。1949年,普宁县城改设流沙。
    洪阳城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古寨潮风的“德安里”,位于旧城区东南方,是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方耀的府第,范围广阔的建筑组群为全国罕见,至今保存完好,被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德安里,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陆续用20年时间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绍园。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德安里为“驷马拖车”;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其建筑格局是“三街六巷”。三街是横向三条通道。主座祠堂后面依次为“五间过”、“大下山虎”。祠堂两侧自前至后左右对称为“三厅相连”和三座“下山虎”,后面并排着七座“下山虎”。共构成三条横向通道;六巷是六条纵向通道,祠堂两侧与“三厅相连”之间有两条纵巷,两侧又各有两条100米长大火巷。一共六条通巷。每条巷并排22间平房,所以围绕主体祠堂共有房屋100间,故称“百鸟朝凰”。整个建筑都是贝灰三合土夯墙,屋顶瓦木结构,十分坚实;外面还有寨墙环绕,墙又高又厚,墙外护城河,开东、北、南三门。构成了一座内为府第、外有围墙溪沟防护的潮汕围寨。

你是本文的第94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8、20
作 者: 谢昇秀 文/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