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亭背后的故事 最新 图1张

    在汕头公园路与博爱路交界处,有“红亭商店”“红亭花园”等名称,而备受多方关注的红亭正在重建。那么,红亭究竟是一座什么来历的建筑呢?
    近日,笔者在档案馆找到相关档案,知悉了亭的名称原来是“扬敬纪念亭”,并初步了解到建亭的来龙去脉。
    亭的纪念者李扬敬(1894—1988),东莞人,曾在北京大学学习,后入读广东陆军速成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在粤军任职,屡建战功而受重用。黄埔军校创办,李扬敬被任命为中将教育长。李扬敬是陈济棠的爱将,曾参加两次东征等战役,在陈统治广东期间,他一直被委以重任,是当时广东最有实力的人物之一。1932年2月他任粤东区绥靖委员,并将原在潮安的公署于3月迁至汕头,进一步提升了汕头的政治影响力。
    李扬敬对汕头贡献颇大,在其离汕后,汕头市商会呈报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的公文称:
    潮梅商众,又横受不景之患,驯至农村破产,市场崩颓,奇灾浩劫,亘古未逢,百商待拯于市廛,万众求苏于涸辙。急迫之情,如陷水火,感幸李委员奉令坐镇……拯生民于涂炭之中,兴筑公路,进文明于交通之道,又复培植人材,兴办水利,为生聚教训之典型,奖率造林,广施救济,为救灾恤贫之善举……仁风广被,百姓亦应留纪念,用敢先行发起,由全市各界负责,拟于中山公园为李委员建碑泐名,以昭令德,不敢云乎颂扬,聊以表彰民意。
    接文后,汕头市党部于1935年4月17日召集市政府、市参议会、筹建中山公园委员会、市商会教育会、妇女救济会、华侨互助社及工界代表开会讨论。会议经表决,赞同将纪念碑改为纪念亭,建筑地点初定在中山公园内原定图书馆址右旁之莲池中间。同时参会各机构组成汕头各界筑建李委员扬敬纪念亭委员会,建委会设于同益西巷汕头市党部内。
    1936年3月2日,建委会在市党部礼堂开标,汕头美成建筑公司以三千一百元出价最低中标,3月24日正式开工。为保证工程质量,建委会制订《纪念亭施工章程》,对建筑作出细致规定,并由各机构派人轮流监工。
    1936年5月1日,建委会致商会函称:“纪念亭已完成第一期工程,请派员前往勘验并发给第一期工料费。”档案馆收藏的纪念亭档案也到此为止。第一期工程应该是完成了亭的主体建筑,估计亭内的纪念碑刻之类的介绍文字属二期工程,未能按计划建设,也因此使不少汕头人不清楚这座亭的来历了。
    转眼到了1949年11月27日,这天的《团结报》上刊登的读者阿勋关于红亭改名的建议:
    公园路的红亭(无亭名,原为扬敬纪念堂,后因抗战军兴未命名时,由汕市人士将其改为中正亭,未果,汕市沦陷,又改为和平亭,日本投降后,由汕市人民把亭名去掉,今尚无名),我的意思,现在是解放了,该亭可否把它改为一个有纪念性的亭名。
    从这则建议可知,扬敬纪念亭曾改名中正亭、和平亭,到抗战胜利后就一直没有亭名,大家就以外观名亭,称为红亭。“红亭”之名,在解放初充满革命激情的岁月里,倒是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因此市政部门顺乎俗称,没有专门为亭命名了,红亭的名字也就更加广为汕头人所知。在1969年出版的《汕头市街道图》上,公园路、博爱路分别改名红卫路和爱华路,而“红亭”却正式标注为亭的名称。

你是本文的第110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28
作 者: 陈嘉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