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潮阳群众文艺 最新 图1张

    1937年,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中央《通电》、《宣言》的号召下,潮阳各地先后成立“青年抗敌同志会”,成为中共潮阳地方组织直接领导下的青年抗日救亡团体。青抗会在全县城乡广泛深入开展活动,全县青抗会有会员4700多人。青抗会主要的任务是运用多种宣传文艺形式,揭露日军罪恶,发动民众参加抗日斗争。抗战文艺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了抗战时期的文艺旗帜。
    金浦乡地下党员郑餐霞,于1938年组建了《象真剧社》,参加剧社的有进步教师,青抗会成员郑钟声、郑辅宣、吴扬和进步学生郑辉、郑春、郑先玉等一批学生参与,演出的小潮剧有《狂风》、《放下你的鞭子》、《阎锡山枪毙李复英》等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剧目。该剧团除在本乡演出外,还到棉城、和平等乡村演出。当时,和平桥边驻有国民党林杰臣一支部队,剧团到该部队义演,受到官兵热烈欢迎,也激发了官兵的抗日斗志。后来,潮阳沦陷,这支部队在护乡队武装的配合下,与入侵的日军浴血战斗,多次击退日寇进攻。郑餐霞还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组织青年教师和学生阅读抗日书报,讨论抗日局势,为抗日斗争输送人才。1938年9月,介绍郑先乐(后改名郑希),到地下党的据点揭阳南侨中学学习,不久郑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战前线,1940年担任潮阳地下党县委书记期间,组织师生演抗日戏剧,唱抗日歌,还输送一批师生参加抗日游击队。上练乡的龙港村(今属贵屿镇),是抗战时期救亡文艺最活跃的乡村。今年93岁高龄,耳聪目明的离休老干部彭叟三,谈到80年前的抗日文艺,兴致勃勃。1938年,彭老13岁,是龙港学校的小学生,他说,虽然日寇当年尚未入侵潮阳,但潮阳人民的抗日热情十分高涨,在中共地下党员,青抗会上练分会负责人许渠清老师的带领下,学校组织了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也吸收了一部分校外青年参加。彭叟三和乡亲们、同学们走上街头,有时是唱潮汕歌谣,有时是演戏,老人记得最清楚的是抗日话剧《兄弟从军》。话剧写潮汕地区农村两兄弟,参加人民武装,与日寇顽强战斗的故事,在民众中几乎家喻户晓。彭老还记得当时文艺宣传队教给农村少年唱的一首方言歌谣《奴仔歌》。时间跨过80个春风秋月,但彭叟三仍琅琅地诵出歌词:“你勿笑阮奴仔鬼,奴仔细细上色水。衫袖扎到‘老鼠仔’,裤脚扎到脚大腿。欲来去,踢死日本鬼。踢也踢,踢到门脚口,遇着汉奸大走狗,吠也吠,跳呀跳,分我一下踢,死翘翘也死翘翘。”彭老介绍说,这是共产党员作家,建国初担任《团结报》(《汕头日报》前身)社长王亚夫创作的。不久,彭叟三参加“青抗会”,加入共产党,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奋斗一辈子。彭叟三说,人的很多往事,已在岁月的尘烟中消失,唯抗战救亡的文艺宣传活动久久难以忘怀。他回忆说,1941年,皖南事变的消息传来,中小学生组成的文宣队上街游行示威,在街头和公共场合贴满“取消新四军是投降卖国行为”的标语,当时地处偏僻,消息隔绝的乡村民众,经文宣队宣传,都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的内幕。94岁高龄的南京军区原政治部主任郭伟中将,不久前回乡探亲观光,他当年是“铜盂公学”学生,也是学校文宣队负责人,谈到当年情景,至今仍充满激情,他说,全国人民都投入抗日,我们文宣队在演出抗日话剧当晚,却传来了蒋介石演破坏抗日的丑剧,更激起民众公愤。郭伟和几位同学,不久便离家参加了新四军。
    抗战日期的潮阳救亡文艺活动,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记住这一段史实,学习先辈爱国精神,是振兴中国梦乐曲中一个催人奋进的音符。

你是本文的第77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2、4
作 者: 郭亨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