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老百姓有热切期盼,期盼领导特别是基层乡村的党员、干部要抓住机遇,补齐短板,要承前启后,学焦裕禄、学余锡渠“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心中有党”的精神,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
    联系起身边人和家乡事,我觉得学习解放后澄海首任县长余锡渠的模范事迹,对新时代年轻干部颇有禆益。
    余锡渠,1917年1月出生在广东省澄海县永平乡(今莲上镇永新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儿时因生活所迫,读几年书后只能辍学务农。由于受苦难生活的磨炼,受革命烽火的熏陶,童年他就在家乡参加保家卫国的行动。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宣传和乡里保卫工作。经地下党组织的培训与考验,政治思想日趋成熟,于1937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余锡渠机智勇敢,在尖锐复杂的地下斗争中,创建和不断壮大家乡农民地下组织。他积极投身革命,奋勇当先,参加过潮澄饶平原武装斗争,功绩卓著。
    1949年10月24日澄海宣告解放,余锡渠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路走来,受命担任澄海县长,中共澄海县委副书记。之后,他历任粤东行政公署农业处副处长,汕头专员公署副专员,中共汕头地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余锡渠艰苦朴素,勤政爱民;真抓实干,办事认真,清正廉洁,同群众心连心。他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与首肯,1963年,中共广东省委授予余锡渠 “广东省模范党员”的荣誉称号,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向余锡渠同志学习。《红旗》(今《求是》)杂志,《南方日报》、《汕头日报》等党刊党报,先后都在显眼位置大篇幅登载了余锡渠模范事迹。
    是年,余锡渠被当选为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翌年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模范事迹感人至深!家乡老百姓赞道:“北有焦裕禄,南有余锡渠,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文革”期间,余锡渠被“四人帮”帮凶以“莫须有”罪名陷害摧残,含冤离世,终年51岁。粉碎“四人帮”后,余锡渠的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9年1月19日,广东省农业厅在广州隆重举行了“沉痛悼念余锡渠同志追悼大会,”五千多名省市各界人士和锡渠生前老战友、老同事闻讯而来,都哭成泪人……
    解放初期,澄海拥有30多万人口,占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经济不振,善良的农民虽历经辛苦劳作,但却一直过着困苦的生活。全县耕地高低不平,田园碎块零丁,渠沟十弯八曲,荒塜成堆数不清。常年遭遇春旱、夏涝、秋潮、冬涸等自然灾害严重袭击,农业生产欠收。
    面对着全县“三农”问题,余锡渠和时任县委书记许士杰等“一班人”心急如焚,迫不及待地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精心谋划,招能纳贤,下大决心抓从兴修水利入手,发展农业生产,振兴乡村经济。那时候,余锡渠引领县农业,水利等技术干部,踏遍了全县山山水水,组织发动乡村党员,干部,模清澄海各种不同地形,土埌、排灌渠系等相关情况,他带头下乡蹲点,树典型,刻样板,以点促面,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治水大会战。“南断牛溪口,北截鲤鱼洲,西浚蓬洞道,南移沙坝头”。千方百计把流经县境内的17道韩江出海口支流归减成6条。缩短堤围线184公里变水害为水利。余锡渠带领汕头专署工作组到冠山蹲点,历时两个多月。他密切联系当地干部群众,千方百计引导群众破除迷信,铲除荒塜平荒丘,搬埔填堀,移坟上山,修渠挖沟,调整插花地……。广大干群同心合力,把西洋片800多亩贫瘦田及荒塜叠叠镇洋中进行大面积平整改土,挖迁坟墓10000多口,扩大耕地500多亩。再发动群众调来100余架龙骨水车车长潭,专取潭泥沃土,改良土壤。还发动群众推广间套种新技术,搞米丘林式“园林化”。把全乡耕地建成田园平坦格子化,作物种植区域化,排灌分家自流化的农田水利网络,实现全乡农田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冠山大面积平整改土综合治理的经验轰动全国。
    为改观澄海城乡旧貌,搞活农村经济,余锡渠到澄海密切联系县委“一班人” ,深入发动乡村干部群众,争取驻澄部队大力支持,用一年半的时间,坚持自力更生,土法马上建起“水陆两通”的620米长度的外砂桥(闸) 、865米的莲阳桥(闸)和500米的东陇桥(闸),建桥速度之快、工程资金之少、百姓受益之大,为史上罕见。有一次,余锡渠驻外砂工地指挥锁坛。坛快合拢,时间已是深夜一、二点,突然在韩江参加锁坛的一艘木船翻了,船上12名员工遇险,情况危急,“快下水救人!”只见余锡渠边下令,自己衣服也顾不上脱赶忙跳下水,在场人员也跟着跳下去,终于把遇险员工救上岸来。余锡渠那舍己救人的举动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5年澄海率先在全国创造了水稻年亩产“千斤县”纪录;1957年“澄海粮食亩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上《人民日报》;冠山乡平整改土成绩显著和管陇乡水稻高产都双双荣获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名的国务院奖状;就连同1989年澄海又首创全国县级双季稻年亩产1075.4公斤记录,成为全国第一个“吨谷县”;1990年又荣获国务院授予“粮食高产特等奖”奖状……所有这些,老百姓异口同声地说:“军功章”可有余锡渠的一份呵!
    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是余锡渠的优良作风。提任专员后,他依然身穿粗布衣,腰扎水布,独个儿骑着自行车,找乡干部坚持下乡下田检查农业生产。他在汕头住的办公室也十分简陋。一张桌、一只椅、一顶竹笠、一个书橱、一个人藏衣服的藤筚。上调汕头后,他妻子和儿女仍留在家乡参加农业生产。他不让乡干部为自己家庭给任何特殊照顾。有一次,家乡新建成的发电站开始发电 时,已安排先为100多户乡民装电灯,先为他家装两盏,余锡渠同志发觉了,马上对乡干部说“咱乡里有1500多户,等乡亲们都有电灯了,再给我家装吧,我们当干部的不能闹特殊啊!”三年困难时期,余锡渠同志因操劳过度,胃痛发作,又患“水肿”,组织劝他放下工作住院治疗,但余锡渠却偷偷下乡蹲点,坚持边服药边工作,尽心协助当地干部组织乡村生产自救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余锡渠经常告诫下乡机关同志:“当干部不能光凭张嘴 ,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你说了一百句话,不如一个行动啊”!
    余锡渠还十分重视运用文艺,宣传群众。他充分利用“三休”时间挑灯夜战,编写出一批批颇具乡土气息、群众喜闻乐见的儿歌、民谣、诗歌等作品,在冠山,他还专门创作了《阿姆半夜想前情》、《龙舌涵》、《韩江水》、《滨海风潮》和《亲娘仔》等现代戏,交当地潮剧团排演,多数还被其他剧种移植上演,老百姓戏称“专员戏”,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余锡渠从农民家庭走出来,成长为一位共产党的干部。他爱党爱国爱人民,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民造福的动力。他那高风亮节品格,一直铭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余锡渠的先进事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当的最好诠释。

你是本文的第68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21
作 者: 卢启元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