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黑板报轶事 最新 图1张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潮阳农村普遍办有黑板报。时隔半个多世纪,农村黑板报已经尘封为历史,但回忆起来,仍觉津津有味。
    当年的黑板报,是村委会(一度为农业社和生产大队)主办的,故又被戏称为“村委机关报”。黑板报的内容丰富多彩,很受村民欢迎,编辑人员多数为学校教师兼任,通讯员则是村里的知青或村民,也有在学中学生参加。我们村里的黑板报,当时由六块大黑板组成,挂放在村前大埕的墙上。上世纪60年代初期,农村有了电灯,黑板报栏还配上电灯照明,夏秋之夜,黑板报周边灯光明亮,围看黑板报的乡亲成了一道黑色的剪影,他们边读边议,气氛热烈,成了山村的一道风景线。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现时农村有了电视机,电脑,有线广播,手机等先进传媒,黑板报已隐退多年,但回忆起来,许多内容仍印象深刻,一些时至今日,还有值得借鉴之处,就以我们村里的黑板报来说,第一版是摘登报纸上重要的国内外新闻,二版是村委会的决定、通知,也有乡规民约,三版是村里的好人好事,四版是农事活动,五版、六版是文艺版,刊登潮汕歌谣、快板三句半之类的通俗民艺。当年,我读初中,是黑板报的通讯员之一,记得在黑板报上我写过一篇《九旬歌手来洽姆》,内容是写村里的老人来洽姆唱潮州歌册,成了邻村近里最老的歌手的故事。后来,这篇稿子也被当年的《广东农民报》发表了。1958年,闭塞的农村山村修了公路,通了汽车,我又写了潮州民谣《汽车开到山坡前》:“汽车开来笛声鸣,公路两边闹腾腾,男女老幼人挤挤,欲看汽车生乜形。从前出门靠行路,山路崎岖岭重重,如今出门有车坐,往来方便心头清。”后来这首民谣被当时的潮汕《工农兵》杂志刊登了。黑板报在那年代是有生命力的,虽然岁月流逝,季节更替,但黑板报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而前进的,而且培养出了几位业余作者。上世纪50代宣传《新婚姻法》,知青郭文平写了潮州歌谣《选郎歌》:“正月女婿头免梳,二月韭菜免炒油,选郎爱郎品质好,不问爱郎岂风流。”1960年,潮汕大雨成灾,政府派飞机给我乡灾民空投面包救灾。民办教师郭伟岳写了散文《面包》,登在黑板报上,后来《汕头日报》“韩江水”副刊也刊登了,郭文平、郭伟岳等人,后来都成了报刊业余作者,他们对当年办黑板报的事仍觉韵味无穷。前年,到上海旅游,顺便探望当年的黑板报编辑,后到上海读大学,曾任中学语文教师的郭友兄。郭友兄已退休多年,年届八十,依然童心不泯,笔耕不止。他说,当年办黑板报是自愿的,义务的,如今写作是我一心追求的,八十岁还是世俗里的局外人,我满足以文字的方式拥抱这个世界。
    当年的黑板报,有清新灵动之美,我们从黑板报这一滴露珠去感知山村的风韵与美好,这当是黑板报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原因。

你是本文的第53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10、15
作 者: 郭亨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