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俯仰说名山——从鸡笼径到北回归线标志塔 最新 图1张

    民国年间,潮汕著名诗文学家翁辉东梓行过一部名为《桑浦行吟》的诗集。其中有《鸡笼山》一诗,诗前有小序。诗云:“从蕉山陇径口过邹堂乡之经过,有鸡笼山:浑脱若鸡笼,静娈如酒盅。勘舆家说胆,桑浦此为中。”
    鸡笼山在潮汕三市的交界处,为汕头市金平区礐莲街道所辖,即北回归线标志塔所在。山林浑圆,郁郁葱葱,林木茂盛,是典型的亚热带树林区,与汕头大学毗邻,是一处难得的自然旅游揽胜区。以象形得名,《澄海县志》谓:“山高七十丈,周围四里,它山高耸峻峭,惟此山端正整齐,形似鸡笼,故名”。翁辉东诗所谓勘舆家言,实际上是翁氏之言,也是他在完善桑浦山形象化过程的一种设想。将鸡笼山比喻为桑浦山胆,可见鸡笼山在桑浦山脉中的重要位置。而更显示其重要性的,这里不仅是桑浦山的中心,而且是桑浦山的重要门径,称鸡笼径。
    明代著名理学家薛侃(中离)曾倡修该径,并留下《修鸡笼径记》。文曰:“鸡笼径,乃一方要衢,石地崎岖倾狭,步可通而担负者病焉,舆马者病焉,婚姻丧葬者尤病焉。中离子游山,过而悯之,询诸父老。父老曰:‘斯可修,第未有为之倡耳。’曰:‘修之何如?’曰:‘力则附乡之人愿赴功矣。财取诸牧,牧不足,取之约赎,约赎不足,取诸巨室之由斯径者。’乃召匠修之,民果乐助。自是崎者平,狭者宽,倾者复,涉者有舆梁矣。落成,勒其事与人,以志弗忘。”
    这篇文章短小平易,却蕴含着极深的历史内涵。其一,在薛侃所生活的明嘉靖年间之前,鸡笼径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方要衢,是鸡笼山两边居民的交通要道,一边是时属揭阳县的 江都(今属汕头市)、地美都(今属揭阳市),另一边是时属揭阳县的龙溪都和时属海阳县的金石都(今均属潮州市)。两边居民日常交流非常频繁,肩挑者、舆马者、婚姻丧葬者,都会取道于此。比如,与薛中离同时代的林大钦,家住金石。其祖母出身蓬洲城北门外翁氏望族。亡故之后,归葬位于鸡笼山附近的翁氏粮山吊瓜岭,这两个地点正好在鸡笼径的两头,其归葬就必然要取道鸡笼径。其二,在这篇文章中,薛中离描绘出地方政府到民众积极参与的全民修径情况:所用的经费,先取于地方财政(牧),再取于地方各类基金(约赎),然后就是地方豪富(巨室);所用的人工,一如工程未开工时乡老的表态“附乡之人愿赴功矣”,而在修筑过程中,“民果乐助”。出现这样的场景,起码可以证明,这个工程有势在必行的共识。
    可以说,鸡笼自古是名山。但是真正使之更显耀一时的是北回归线标志塔在鸡笼山建成之后的事。1985年,汕头市提出兴建北回归线标志塔。汕头市政府组织地理、地质、地震、建筑等科技人员和相关单位的领导,用近一年的时间,对若干地点实地勘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提出了以庵埠龙坑山和鸡笼山作比较。最后,鸡笼山以其诸多优势而夺标。专家认为:“鸡笼山海拔173米,为燕山期第三期花岗岩带,完整性较好,地质坚实。主峰为潮汕地区少有的死火山地貌,大约200至300万年前的第四纪酸性岩浆侵入喷发而形成岩简颈状火山堆……火山岩目前仍裸露地表,山表面随处可见风化了的火山灰,有机物质含量丰富,是一处难得的地质地理研究场所。鸡笼山山坡较平缓、宽阔,可供标志建筑选择的余地较大。”
    鸡笼山北回归线标志塔由汕头市建筑设计院承担设计任务,该院提出了10份各具特色的设计图纸,以“北”字变型为支承架,上托颇为巨大的地球模型为标志主体的设计方案胜选。该标志于1986年夏至落成,参加落成的市民第一次体验了太阳光直射穿光的神奇天文现象。为此,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在塔旁铭刻碑记(黄赞发撰),一语道出了建塔的目的:“当夏至亭午,立竿不见影,窥孔睹骄阳,天象奇观,任由研探。凡我同胞,来此寻幽揽胜,得毋增奋发追求之志,抒爱国爱乡之情者乎?”

你是本文的第26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8、21
作 者: 陈琳藩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